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減塑
3 mins

回到跑步的初衷--無拘無「塑」

作者: Greenpeace
我曾在以自然為名的賽事中,目睹贈品塑膠袋與冷卻用的海綿,堆積如山隨風飄盪,成為河岸兩側風景。

作者:綠色和平專案主任  羅可容

著作權 Photo by Mārtiņš Zemlickis on Unsplash

我喜歡跑步,我的跑齡不長,2010 年才開始有計畫練跑,隔年開始報名參加賽事,跑步幫助我去除蕪雜的想法,讓思緒歸零,也是減法生活的另一種實踐。

打開「跑者廣場」或是「運動筆記」的網站,會看到極為豐富多元的賽事日程表,幾乎每週都有 1 至 2 場賽事。日也跑,夜也跑,頻繁的賽事讓人不禁懷疑,全世界最愛跑步的人可能都集中在台灣了。2005 年,全台灣的路跑賽事只有 42 場,2008 年突破百場之後,賽事的數量不斷飆升。根據國際超馬總會技術委員郭豐州老師的統計(註一),2017 年台灣共舉辦了 999 場路跑,我開始思考,對跑者來說,環繞全台近千場賽事,除了帶來「凡跑過,必留下痕跡」的成就感外,這個深受全民喜愛的運動,為環境留下了什麼?

跑進大自然,垃圾全落地

許多路跑活動以路線為賣點,讓跑者與大自然互動,飽覽台灣之美,然而賽事本身卻常常出現與宗旨矛盾的情況。我曾參加某次古道路跑,在蔥鬱山林間呼吸芬多精令人神清氣爽,但過程中,垃圾成為古道上的焦點,經過補給站時,用過的塑膠水杯舖滿路面,跑者需要跨過垃圾找路走。我也曾在以自然為名的賽事中,目睹贈品塑膠袋與冷卻用的海綿,堆積如山隨風飄盪,成為河岸兩側風景。

2014 年公視《我們的島》曾就路跑賽事推算,在 42 公里的全馬賽事中,一個跑者至少會用掉 16 個免洗杯,一年 130 場以上的全馬,估計用掉 200 萬個以上的免洗杯。賽事附贈的紀念品現在也取代跑步,成為賽事「本體」。報名一場比賽,衣服和毛巾是必備款,近年還流行送頭巾、袖套、束口袋等。我因為報名路跑,衣櫃裡多了好幾件跑衣,絕大多數贈品的圖案、顏色或剪裁,實穿性很低。我也不太願意將它們丟進回收箱,那像是把問題用贈送的方式轉嫁給別人。

「塑」風日下,為賽事蒙上陰影

紀念衫、頭巾或束口袋造成的問題,不只讓衣櫃爆滿,大量使用塑膠原料,才是讓賽事蒙上陰影的主因。除了水杯、包裝衣物的透明塑膠袋,這些顯而易見的塑膠製品外,紀念衫等紡織品的原料多為石化工業生產的聚酯纖維(Polyester),清洗這類塑膠織品時,會釋放數十萬條塑膠纖維進入下水道,流入河海,塑膠微纖維不僅會吸收水中的汙染物,也容易被海洋生物誤食。誰能想到一件穿不到的紀念衫,會帶來無窮後患?

跑步是對健康生活的追求,賽事的設計便應該包含更進步的永續觀念。你如果也是希望真正無拘無「塑」的永續跑者,可以從自備水杯、少拿一件贈品開始。主辦方則可以在補給時使用可重覆利用的水杯,將製作塑膠贈品、衣物的成本轉做提升路跑賽事品質,讓永續與友善環境成為未來經典賽事的指標。

 

註一: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311157

相關標籤:

綠色生活生物多樣性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