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重點,了解全臺第一輪海洋廢棄物快篩調查結果
出現在沙灘上的垃圾,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為了快速、全面掌握海岸上的垃圾量、垃圾類型,七月,「快篩」調查團隊已經出動!透過以下 5 大重點,了解臺灣全島海岸上垃圾的概觀面貌。
當塑膠垃圾進入海洋,會對海洋生物造成什麼影響?科學家透過撿拾起來的海洋廢棄物,看出了什麼端倪?追尋源頭,掉到海裡的垃圾,到底誰要負責?是處理不夠妥善的掩埋場,還是浮球、漁網這些漁業廢棄物問題比較大?或者,生活中習以為常,卻快速增生以至於回收系統都難以容納的寶特瓶、塑膠餐具、塑膠袋,才是問題所在?
八月初,在這一場臉書直播「海廢快篩你問我答」中,這些問題引發熱烈討論。
現在,全臺第一輪海洋廢棄物快篩調查初步結果公布!儘管這只是全臺一年共四次快篩調查的序曲,但其中已經出現許多值得注意的發現。描繪了臺灣全島的垃圾量、垃圾分布的大致輪廓。
以下 5 點,就是第一輪快篩的主要發現:
文章目錄
1. 全臺本島海岸線上,到底有多少垃圾?
答案:約有 160,000 袋的海洋廢棄物!這裡的計算單位,是以生活中常用的大型黑色垃圾袋計算。是的,就是那種搬家、大掃除時常會用到的90公升黑色垃圾袋,真的很能裝。換算起來,160,000 袋可以裝滿超過 2,000 輛垃圾車(未壓縮)。
2. 56% 的海洋廢棄物,集中在 10% 的海岸上
快篩調查員實際訪查全臺海岸線,每 10 公里一站、共 121 個測站,統計發現,垃圾量最多、佔前12名的測站,垃圾量佔全臺海岸線一半以上。換句話說,垃圾並不是平均分布在全臺海岸線上,未來,當我們能更確定垃圾集中的地方,並加強清掃,一定能一起更有效阻止垃圾流入海洋!

3. 最常見的海洋廢棄物第一名:塑膠瓶罐。全島各地都可以看到
這個發現,只能說不意外。寶特瓶和塑膠瓶罐……這些日常中因為方便、常常使用的拋棄式塑膠製品,未經有效回收,已經滿溢到了本該乾淨、美麗的海岸上。
4. 就體積來看,85% 的測站中,塑膠垃圾穩坐前三名
手搖杯、食物包裝或塑膠袋,在絕大多數測站,前三名體積最大的垃圾類型,一定有這些。下回,隨手拿取塑膠袋前,是否應該三思呢?
5. 同樣就體積來看,73% 的測站中,漁業廢棄物佔前三名
這裡說的漁業廢棄物,具體來說,包括諸如漁網繩索、漁業浮球,或是發泡塑膠(保麗龍類)。根據韓國快篩調查與後續源頭管理的經驗,如能有效減少這些大宗的漁業廢棄物流入海洋,對於讓海洋恢復健康,也大有幫助。
為什麼要做全島快篩調查?
因為,全民「淨灘」與塑膠製品「回收」固然重要,但只靠兩者,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全臺快篩調查,就是要更仔細的「問診」您我所愛的海灘現況。以上只是第一輪調查結果,未來一年,想知道更多具體發現,請持續關注全臺「快篩大隊」進展!
##綠色和平與荒野保護協會感謝以下夥伴,共同參與全臺首度快篩調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海洋公民基金會、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愛海的旅行、陳彥翎
延伸閱讀:
- 從淨灘到「快篩」:問診全臺的海岸垃圾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黃色小鴨」
- 第二次快篩結果,限塑淨灘有感
- 大數據診斷全臺海岸垃圾,第三次快篩完成
- 《海,有什麼「塑」──臺灣海岸垃圾總體檢 》報告
- 影片:什麼是海岸快篩?【無塑海洋】海洋塑膠垃圾清不完,快篩調查全臺海灘
- 影片:一年海岸快篩的故事 海,有什麼塑?臺灣海岸垃圾總體檢
- 影片:國家地理雜誌追蹤一年報導【要塑膠,還是要地球?】耗時一年海廢快篩調查,揭露臺灣海岸汙染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