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到校園裡的永續實踐
2025 年 2 月寒假的教師工作坊,綠色和平氣候與環境教育團隊 Green Future 將減塑議題拉到《全球塑膠公約》,邀請了組織的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來與老師們分享這項公約在全球塑膠議題上的角色、目的、挑戰與進程。
文章目錄
從國際談判到教室行動:連結全球公約與校園減塑教育

全球塑膠公約是在 2022 年 3 月,由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5.2)確立,內容超越了原本的回收再利用,而以要求源頭減廢為目標。因此公約的利害關係人從生產端、中盤、銷售到品牌,無一不重要,倘若成法,是相關產業上的重大環境突破。
凱婷的分享中談及,因為塑膠產業的製程和銷售鏈龐大,利害關係人眾多,要用公法的方式進行制約顯然需要許多溝通、說服,也充滿價值衝突和政治角力。然而其中不能忽略的,是弱勢族群的發聲。塑膠產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自然地破壞、和氣候變遷惡化,都直接侵害著不同的人類社群和族群。也因此在國際會議上、利害關係的對話中,除了既得利益者、政策制定者和消費者的立場外,也能了解權利被犧牲者的處境
此次國際公約的分享與第一線教師在教室裡的環境教育,表面上看起來遙遠,實際上卻因為與下一代的未來息息相關。因此 Green Future 團隊網羅了許多已經在校園中熟悉減塑教育的老師,在專案主任的分享之後,分組討論其校園中的塑膠教育與實踐,並且延伸到「減塑」的一次性行動外,如何可以做得更多,進而有機會改變年輕同學的生活習慣。

經過臺北與高雄兩場工作坊,我們發現雖然「減塑」在校園中是環境教育範疇中最為普遍的,但也因為「容易」所以經常被忽略背後的真正的環境價值,更容易變成 SDGs 的行動噱頭。
例如,一場減塑園遊會,即使風風光光當天引起共鳴,一年中卻只有這麽一天的實踐;例如,一次自帶飲料杯行動,打卡送折扣,卻造成一陣過度購入飲料杯的風潮,囤積更多杯子在每個人家裡。當年購物袋氾濫的窘況再次發生在飲料杯,造成更多垃圾問題。
從知識到行動:讓減塑成為有意識的永續選擇
綠色和平環境教育團隊經常呼籲教育要從知識的學習開始。不是因為只有知識重要,而是因為知識能幫助學習者了解問題的根本,才能討論解決的方式,爾後衍伸出行動方案,然後才有永續實踐的可能。倘若少了知識撐起永續價值背後的意義,不論是從一場活動開始、或是從一個規定開始,學習者不論是因為受到獎勵或因為害怕被處罰而減塑,當獎勵或處罰的動機消失,減塑的行動就容易跟著消失。而當消費者沒有將減塑意識帶進日常生活的消費習慣中,產業便少了市場的動機,以至於要推動《全球塑膠公約》這樣的大型環境改變,更加困難。
從全球公約到教育現場,唯有用世界消費者的角度來了解問題的癥結,每一個人不論什麼年紀或背景,都能有自主意識地作正確選擇——符合永續的選擇,形成習慣,改變才會發生,而那些因為環境不正義而被犧牲權利者,也才有機會脫離永遠弱勢的惡性循環。
延伸閱讀:
- 外帶好環保:臺大學生推動循環餐盒,挑戰一次性餐具文化
- Green Future四週年,開創臺灣環境教育新紀元
- 大人、小孩與氣候議題的距離——Green Future團隊市集擺攤有感
- SUPER教師耕耘氣候教育,培育高中小綠芽
如果您也想學了解環境議題,邀請您加入 Green Future Acade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