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氣候

糧食危機新解方:以農為本的綠電共生

作者: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 方君維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加劇,農業正面臨日益嚴重的挑戰。國際商業風險分析公司「維里斯科楓園」(Verisk Maplecroft)研究顯示,全球暖化導致作物枯萎的影響範圍,將擴及全球64個主要經濟體的農業,影響糧食生產總量占71 %。而在臺灣,全球暖化的趨勢也已 經逐漸影響到我們的糧食。

2022年7月花蓮曾一度飆到40度的高溫造成奶牛、卵雞減產,部份農作物受損。其中,吉安鄉兩百公頃種植龍鬚菜的農地中,有三成的種植面積不耐高溫而受損,對於看天吃飯的農民而言,無疑是一場不堪回首的噩夢。臺灣政府再不採取積極地因應策略,未來氣候變遷加劇恐怕會引起糧食危機,而近年在國際間流行的「農電共生」似乎為這個問題,帶來一絲曙光。

農電共生是指在可耕作地上架設太陽能板,考量到作物生長、遮蔽率、和產量等要素,太陽能板底下的空間提供給農業或畜牧業使用,日本的水稻便是成功案例之一。受到全球極端氣候高溫影響,日本水稻出現品質下降與減產現象,而農電共生便是解決高溫的新解方。日本的研究顯示,透過合理的控管光電板遮蔽與角度,稻米的產量與品質可以很穩定的發展,同時產生綠電。而政府在這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村振興局於2013年公布農地一時轉用許可制度,規範以「農業生產為優先」的綠電共生方案中,農產量在裝置光電設備後,不得少於八成的收穫,且其監管措施包含申請人須每年提交報告一次,確保農業生產並無受到任何阻礙。

環境與經濟雙贏:政府需更積極引領以農漁為本的綠電共生發展

在臺灣,儘管於2013年已頒布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 然而「 假種田,真種電」的問題仍時有耳聞。部分不肖業者在農地裝設太陽能板發電,卻也導致農作物減少,這樣的情況違背了原本農電共生的美意。故在實行農電共生時,必須要以農作用生產為本,發電為輔。必須先確保農作物的生產可以因為光電板的裝設而增加氣候韌性,取得農業與綠能之間的平衡。

總結而言,氣候變遷對農業造成的衝擊不容忽視,而「農電共生」為應對這挑戰帶來了新的希望,不僅有助於降低極端氣候帶給糧食的影響,更能幫助能源轉型。為發展以農業生產優先的農電共生,綠色和平建議政府參考日本政府的作法,加強審查與監管機制,防止「假種田,真種電」的問題再次出現。同時也建議透過產學合作的模式,研究太陽能板裝置高度、傾斜角度等對不同農作物產量的影響,發展不同農作物與光電共生的方案。面對全球的氣候危機,農電共生不僅是增加農作物調適能力,也是減少碳排放的雙贏解方。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