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8 min

深入森林、遠征極地、監測輻射污染,綠色和平以科學研究為環境倡議做基石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綠色和平長久以來奠基的工作策略是由調查為起點,蒐集全面的資訊,包括環境遭受破壞的證據、污染的源頭等,以科學數據作倡議依據,揭露環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為獲得第一手的珍貴數據,研究團隊攀爬高山、深入森林、遠赴南北極,甚至連續十年走進核災現場監測輻射污染。

綠色和平在全球推行各項環境運動與倡議超過 50 年,根據「IDEAL」模式:調查(Investigate)、記錄(Document)、揭露(Expose)、行動(Action)、倡議(Lobby),憑藉提出強而有力的證據,揭露環境遭受破壞的真實情況,喚起世人對於氣候與環境的重視,也成為倡議行動的基石。因此,研究及調查行動,是綠色和平環境倡議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綠色和平各地辦公室均配置研究調查團隊,與在地或跨區域專家學者合作,針對環境相關議題進行深入田野調查、採樣、蒐證、記錄,以及研究數據分析,並發布報告揭露環境現況,向執政者與利害關係者提出倡議依據,也藉此達成許多重大成果。為您分享近幾年,綠色和平於臺灣和全球展開的環境調查行動。

科學團隊深入車諾比,調查核輻射污染現況

來自綠色和平比利時辦公室的輻射防護顧問Mathieu Soete,在車諾比禁區內,於一輛被棄置的俄羅斯軍用裝甲車旁,檢查其周圍的輻射水平。
來自綠色和平比利時辦公室的輻射防護顧問Mathieu Soete,在車諾比禁區內,於一輛被棄置的俄羅斯軍用裝甲車旁,檢查其周圍的輻射水平。 © Greenpeace

36 年前的車諾比核災發生後,綠色和平持續積極研究車諾比核輻射所帶來的危害,多次實地調查並發表多份報告,針對災難對人類健康和環境影響進行分析。2022 年初烏俄衝突發生後,車諾比核電廠原址周邊的軍事活動,究竟會否引發核輻射洩漏危機導致更大規模的災難,成為全球關注議題。 

為了查明真相,綠色和平獲得烏克蘭政府的批准,組成核輻射專家國際團隊,於 2022 年 7 月 15 日到訪距離核電廠原址約 30 公里的禁區內進行調查。研究人員採樣土壤、檢查被棄置的俄羅斯軍用設施、並以無人機在高空中監測廢棄軍營的輻射水平。

綠色和平核輻射專家團隊的Adrian Kaul,準備操控無人機監測車諾比周遭的核輻射污染現況。
綠色和平核輻射專家團隊的Adrian Kaul,準備操控無人機監測車諾比周遭的核輻射污染現況。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團隊也聯同車諾比的烏克蘭科學家,記錄了俄軍軍事行動對重要實驗室、數據庫及輻射監測系統所造成的嚴重破壞。調查結果更發現,輻射水平至少比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的推估高出 3 倍,足以列為核廢料等級

在此次調查行動中擔任後勤支援與翻譯的人員表示:「在戰爭時進行這樣的研究存在許多限制,也給整個團隊帶來沈重壓力及安全考量。我們在禁區內只能停留 4 天,在這段時間,我們試圖取得土壤樣本,以進行後續的檢驗。這項任務也讓我們看見那些在此工作的人,每天必須面臨的巨大風險,他們試圖保護人們免受放射性污染所害,然而俄羅斯入侵後散布在各處的爆炸物對他們的生命構成直接威脅。」

綠色和平核輻射專家國際團隊在俄羅斯軍隊短暫停留過的區域採樣泥土,調查放射污染狀況。
綠色和平核輻射專家國際團隊在俄羅斯軍隊短暫停留過的區域採樣泥土,調查放射污染狀況。 © Greenpeace

這是自俄烏衝突來首次的獨立調查,目標為鄰近地區人民及全球關注事件的人,提供可靠的科學數據,了解當地的環境危機。這也教會我們核電的潛在危險;一旦發生核災或突發事件,對環境及人類將帶來無法逆轉的影響,各地必須引以為鑑,盡快淘汰危險核電,保障地球福祉。

亞馬遜森林考察之旅,見證珍貴生物多樣性

據估計,亞馬遜地區仍有高達 60% 的樹種尚未被辨識、記錄,但這些樹木可能在為人所知前,就因失控的毀林行為滅絕。
據估計,亞馬遜地區仍有高達 60% 的樹種尚未被辨識、記錄,但這些樹木可能在為人所知前,就因失控的毀林行為滅絕。 © Valdemir Cunha / Greenpeace

2022 年 6 月,綠色和平「我們需要的亞馬遜」(The Amazon We Need)調查團隊,在新冠疫情爆發後,睽違兩年,再度深入亞馬遜森林進行的科學考察行動。成員包含綠色和平森林專案團隊、科學家、記者,以及來自亞馬遜國家研究所(INPA)的多名研究人員,前往亞馬遜南部的馬尼科雷河( Manicoré River ),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生物多樣性研究,考察之旅取得的研究數據,將作為加強建立馬尼科雷河永續發展保護區的重要依據。

綠色和平協助馬尼科雷河濱社區的居民設置標誌,以利識別保護區所覆蓋的土地。
綠色和平協助馬尼科雷河濱社區的居民設置標誌,以利識別保護區所覆蓋的土地。 © Nilmar Lage / Greenpeace

在過去,馬尼科雷河地區是亞馬遜雨林中極少進行科學研究的地方之一,這也是為什麼綠色和平的科學考察團隊選擇在此處進行研究。參與考察的 30 多名科學家在雨林中研究植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鳥類、魚類和哺乳動物,試圖幫助人類填補對於這座地球上最大熱帶森林的「知識空白」。

研究員Gustavo Martins使用記錄儀錄製森林中的聲音。
研究員Gustavo Martins使用記錄儀錄製森林中的聲音。 © Todd Southgate / Greenpeace

除進行生態考察,綠色和平團隊也持續協助當地原住民,爭取成立「永續保護區」,終於在 2022 年 3 月成功取得特許權,如果法規確實實行,可以保護他們所持有的約 40 萬公頃土地不受破壞,​​有望成為亞馬遜永續未來的最佳示範。

守護地球行動亟需您支持!

綠色和平50多年來從不接受政府或企業的資助,以保持公正獨立、不偏不倚的身分,揭露環境真相。

捐款支持

從北極航向南極,為期一年守護海洋之旅

海洋的健康程度,與穩定全球氣候及維持豐富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然而,目前全球只有大約 2% 的海洋受到完全保護,國家管轄以外的公海,更不到 1%。綠色和平數十年來積極向各國政府倡議,制定《全球海洋公約》,在 2030 年前保護至少 30% 的海洋。

2019年5月,綠色和平船艦「極地曙光號」(左)及「希望號」(右)展開橫跨大西洋的「守護海洋之旅」,這趟航程為期近一年,團隊成為從北極航向南極,停留7個研究站點,帶來第一手海洋遭受危機的實證。
2019年5月,綠色和平船艦「極地曙光號」(左)及「希望號」(右)展開橫跨大西洋的「守護海洋之旅」,這趟航程為期近一年,團隊成為從北極航向南極,停留7個研究站點,帶來第一手海洋遭受危機的實證。 © Christian Åslund / Greenpeace

為擴大守護海洋的聲量,2019 年 5 月起,綠色和平船艦「極地曙光號」(Arctic Sunrise)與「希望號」(Esperanza)展開橫跨大西洋,從北極到南極,停留 7 個研究站點針對過度捕撈、塑膠污染、深海採礦、極地生態,進行為期近一年的保護海洋之旅,帶來第一手海洋遭受危機的實證,並呼籲各界珍視大家唯一的海洋。

這趟航程凝聚了數以百計科學家、記者、綠色和平專案成員與 13 位世界頂尖攝影師,向海洋出發,記錄全球海洋面臨的各種威脅。好萊塢知名演員哈維爾・巴登(Javier Bardem)、瑪莉詠・柯蒂亞(Marion Cotillard)、雪琳・伍德莉(Shailene Woodley)等人也登船參與部分航程,共同為海洋發聲。

2020年2月,綠色和平船艦團隊於南奧克尼群島(South Orkney islands)水域,24小時密切監察冷凍貨船的海上轉載行為。畫面中的行動者正準備登船,檢查船上的健康與安全標準,以及漁獲的種類。
2020年2月,綠色和平船艦團隊於南奧克尼群島(South Orkney islands)水域,24小時密切監察冷凍貨船的海上轉載行為。畫面中的行動者正準備登船,檢查船上的健康與安全標準,以及漁獲的種類。 © Andrew McConnell / Greenpeace

一年航程中,團隊在北極研究冰層融化現象,藉此了解氣候變遷引發的冰川消退,如何影響北極生態;採用先進設備探查大西洋中部的神秘深海;目睹海洋生物重要孕育地的「馬尾藻海」飽受塑膠污染;揭露、記錄西南大西洋遠洋漁業,非法捕魚、剝削漁工等情事;抵達南極「數企鵝」,卻發現當地頰帶企鵝(Chinstrap Penguin)數量銳減高達 77%,足見氣候變遷對南極生態系統造成的衝擊與傷害。

來自臺灣的黃懿萱在「守護海洋之旅」中擔任水手,她也負責駕駛小艇,協助研究人員採集海水樣本。
來自臺灣的黃懿萱在「守護海洋之旅」中擔任水手,她也負責駕駛小艇,協助研究人員採集海水樣本。 © Abbie Trayler-Smith / Greenpeace

目前全球已累積近五百萬人,強烈呼籲聯合國於 2022 年 8 月的最後一次協商會議中制定《全球海洋公約》,綠色和平也將持續向各國政府倡議,共同守護您我唯一的海洋。

堅守逾十年,綠色和平「核輻射防護顧問」持續監測福島放射數據

2011 年 3 月,震撼全球的日本福島核災發生後,綠色和平「核輻射防護顧問」團隊在同年 5 月即抵達現場,進行前線調查工作。除了在當下記錄福島現況、實地檢測輻射水平,以及個人輻射防護措施外,至今仍堅持持續到當地進行檢測、調查,並訪問當地居民瞭解災後生活狀況,十年至今完成 33 次實地輻射檢測

2011年12月,綠色和平前往距離福島第一核電廠約60公里的大波市(Onami),檢測當地核輻射量。
2011年12月,綠色和平前往距離福島第一核電廠約60公里的大波市(Onami),檢測當地核輻射量。 © Noriko Hayashi / Greenpeace

然而,核災影響範圍甚大,即使日本政府耗費 10 年持續進行除污工作,目前清除約 5 公分左右的表面土壤,但除污工作的範圍非常有限,不足令居民回到正常生活。而且,綠色和平在 2020 年哈吉貝颱風侵襲日本後調查浪江町,發現尚未除污的森林表土有流入古道川的跡象,再次污染居民的生活空間,最終更將進入太平洋。

輻射污染的範圍除了民眾生活的土地,更包含福島核災事故處理中,殘留在廠區內的大量廢水。截至 2021 年 3 月已達 125 萬公噸,而其中 77.8 萬公噸(約為 72%)尚未經過 ALPS 第二階段的廢水處理,經日本政府決議,將在 2023 年陸續排放至太平洋,引發鄰近區域緊張與抗議。

2018年,綠色和平「核輻射防護顧問」成員在浪江町「歸還困難區域」(Namie exclusion zone)現場與除污工人交談。
2018年,綠色和平「核輻射防護顧問」成員在浪江町「歸還困難區域」(Namie exclusion zone)現場與除污工人交談。 © Shaun Burnie / Greenpeace

直至 2022 年,日本政府的能源政策仍未放棄核能,綠色和平持續呼籲當局儘速實踐 100% 再生能源的未來,勿讓福島悲劇重演。

延伸閱讀:

發起臺灣首宗「陸域野生動物微塑膠採樣調查研究」

「塑膠污染」是全球除氣候變遷外的另一個嚴重環境議題,其中微塑膠更以氾濫至海洋、森林、大氣,甚至人類胎盤。

2021年8月,綠色和平研究團隊與合作單位前往嘉明湖,採集水鹿排遺及飲水樣本。
2021年8月,綠色和平研究團隊與合作單位前往嘉明湖,採集水鹿排遺及飲水樣本。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發起臺灣第一個「保育類野生動物受微塑膠污染影響」的研究,透過採集動物排遺和飲水水源,揭露塑膠污染問題的真實現況。在這次研究中,綠色和平主要負責規劃及資源整合的角色,合作對象涵蓋專家學者、生態顧問、登山嚮導,以及林務局、臺北市立動物園等公家單位。

採樣人員戴NBR橡膠手套,採集臺灣水鹿的排遺,其中玉山塔塔加地區出現的排遺樣本中,超過30%含有微塑膠。
採樣人員戴NBR橡膠手套,採集臺灣水鹿的排遺,其中玉山塔塔加地區出現的排遺樣本中,超過30%含有微塑膠。 © Greenpeace

研究團隊聚焦六種保育類動物:臺灣水鹿、石虎、金門歐亞水獺、臺灣黑熊、黃喉貂和櫻花鉤吻鮭,除了與長年研究這些動物的研究室及專家學者合作,也親赴野生動物棲息地嘉明湖、玉山塔塔加地區、金門等地,採集動物糞便樣本,以取得第一手數據。其中因為是針對「微塑膠」做研究,因此採集工具必須嚴格,排除掉所有含有塑膠成份的容器及工具,以防污染樣本使研究數據失真。

根據臺灣水鹿排遺和飲水採樣的研究結果,嘉明湖水樣的平均檢出率是 100%,如果以成體水鹿來推估,每日需水量約是體重公斤數乘 30cc,換算出一隻 150 公斤的成鹿每天可能透過湖水攝入 80 顆微塑膠。綠色和平研究員 Jenny 分享:「原本以為野生動物離我們很遠,但真的沒有,人類的行為和野生動物是很密切相關的。」(延伸閱讀:臺灣陸域野生動物體內和棲地有微塑膠?綠色和平發起第一個採樣研究調查

檢驗單位以「尼羅紅染色法」以及傅立葉紅外光譜儀檢測水鹿排遺是否含有微塑膠,並在畫面中標記出微塑膠。
檢驗單位以「尼羅紅染色法」以及傅立葉紅外光譜儀檢測水鹿排遺是否含有微塑膠,並在畫面中標記出微塑膠。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長期向政府與企業倡議,要求制定更積極的減塑政策、擴大限塑範圍,並且在 2025 年減少 50% 塑膠用量。藉由此次的微塑膠研究調查結果,將作為向環保署及零售通路企業的倡議依據,也期待對大自然有共鳴的人,可以了解塑膠污染的嚴重性,一起推動關鍵的角色做出具體行動,讓無塑願景成真。


綠色和平的研究團隊,以各自的專才執行環境任務,在臺灣及全球,您所知的每一項環境專案,都配有專門的研究員,針對各種議題的需求,進行不同的研究或調查。這份工作也許沒有想像中那麼浪漫刺激,卻因重視科學證據,使綠色和平的環境倡議更有說服力,成為促成環境專案成功的基礎。在未來仍需要有您繼續支持研究工作,讓海內外專案推動更有影響力,成就更多環境里程碑。

延伸閱讀: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