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海洋
3 min

疫情之下,我們如何藉由「挑食」活得更永續?

作者: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 李于彤

台灣疫情急速升溫,在家防疫的你,也從「今晚吃點什麼」的外食族,變成「今晚煮點什麼」的小廚神了嗎?面對超市及網路商城中琳瑯滿目的生鮮產品,你是否想過,除了個人口味、營養價值與價格外,還有什麼值得納入考量?

民調顯示,越來越多美國消費者認為飲食是會影響環境的

以美國為例,去年一整年,美國各地籠罩在COVID-19疫情中,足不出戶的日子,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

國際食品資訊委員會(IFIC)去年公布的民調顯示,高達85%的美國民眾因疫情改變飲食方式與內容,其中有6成民眾表示,他們在家煮飯的機會變多了!

成為家庭煮夫或煮婦造成的另一個影響,就是消費者變得更「挑食」。IFIC今年最新的「2021年食品與健康民調」也顯示,「環境」成為左右美國消費者行為的重要因素。超過4成受訪者認為,個人對食物及飲品的選擇,將對環境造成「中等」或「嚴重」的影響。

換句話說,愈來愈多美國消費者意識到所吃的食物,其實不只關乎身體健康,還會對環境、下一代人的生活帶來長遠影響。以前三餐當「老外」,無法選擇食材,現在三餐自理,反而能多花點時間研究哪個廠牌的產品,從生產、包裝到運送,對環境的衝擊比較低。

不只要對環境友善,在美國政府的把關下,食品也必須對人友善

除了環境,「人權」也是消費者選購產品的重要考量。許多美國消費者對食品產製過程是否涉及人權侵害開始更有覺知,美國官方也定期公佈清單,提醒消費者哪些國家的食品與原料涉及勞權或人權壓迫。

依據2005年的《人口販運被害人保護再授權法》要求,美國勞動部國際勞工事務局每兩年會擬定及公佈一份《童工及強迫勞動製品清單》,列出其認為涉及童工及強迫勞動者生產的貨品以及來源國。無論消費者、進口商或店家,都能夠透過這份清單,知道某個國家的某項產品,極可能是由童工及強迫勞動者生產,據以抵制。美國海關甚至可以對可疑貨品,發出暫扣令,禁止其流入美國市場。

我們真能透過「吃」這件事,帶來改變嗎?

看到美國消費者意識的抬頭與政府的立場,令人不禁想問,台灣這部分做得如何?

台灣人喜歡吃海鮮,野生海鮮來自海洋,我們將各式魚、蝦、花枝、貝類撈起,改變海洋生態系,而當我們吃越多,捕撈也就越多、越頻繁。海洋生態出現結構性變化,加速海洋資源的枯竭。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全球有超過90%的魚群面臨過度捕撈的危機。儘管人類提出許多永續政策,期盼保育海洋,但遭過度捕撈的魚群仍逐年增加,其中也包含捕撈過程中「意外」遭撈起的海龜、鯨豚等保育類動物。

並且,遭殃的不只有海洋,而是整個地球。有「地球之肺」之稱的海洋,倚靠海底浮游植物吸收空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並提供全球過半氧氣,緩解全球暖化。但過度捕撈破壞了海洋生態系統,削弱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加速氣候變遷,致使極端氣候成為常態。

更可怕的是,「吃太多」不僅殃及環境,還可能波及以討海維生的漁工、漁民。由於海洋資源枯竭,漁船在鄰近海域捕不到魚,往往要到更遙遠的海域,或在海上停留更久,才能捕到預期的漁獲,這也導致運輸及人力等營運成本增加。為了維持利潤,某些漁業經營者會透過剝削漁工降低漁撈成本。

綠色和平東南亞辦公室2019年發布的「海上奴役」調查報告便指出,在13艘遭投訴的遠洋漁船中,有5艘是台灣籍或由台灣人經營,涉嫌肢體暴力、苛扣薪資及超時工作。去年9月,台灣遠洋漁船的魚獲更首度被美國列入《童工及強迫勞動製品清單》。同年12月,美國海關進一步對台籍漁船「連億興12號」發布暫扣令,並在聲明中指出,該船遭查獲有強迫勞動、不當對待船上外籍漁工的行為。這也是自台灣遠洋漁獲被列入清單後首艘遭制裁的漁船。

台灣是漁業大國,遠洋船隻數量破千,公海漁撈能力更是全球第二,當中涉及強迫勞動的漁船恐怕比我們看到的還多。而在資訊不透明的產業鏈中,這些血汗海鮮,或許都已流入市場,被你我吃下肚

消費者對野生海鮮的過度需求,導致海洋資源枯竭,但透過壓榨漁工去更遠的地方、花更長的時間捕魚,海洋資源只會更匱乏,造成預期漁獲更不易達標,漁工面臨愈加惡劣的工作環境,開啟無限惡性循環。

疫情蔓延,讓我們開始「挑食」的日子

當「同島一命,居家抗疫」的日子來臨,民眾現在有更多機會自己烹煮、挑選食材。因此更是時候該反思,在選購食材上如何落實環境永續,保障人權?

以海鮮為例,作為消費者,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項「挑食」行為做起

1.選擇自然粗放的生態養殖水產品,對環境與人都更加友善

比如生態養殖的虱目魚、烏魚及白蝦。野生海鮮並非都不能吃,但需要更細心瞭解物種是否面臨過度捕撈,以及有無永續的管制措施。

2.選擇「小魚中的大魚」

比如台灣鯖魚、竹筴魚等食物鏈中較低階的魚類,不僅重金屬累積問題較輕,也能避免食用未成年的幼苗,造成物種沒有後代,瀕臨絕種,以後再也吃不到。

3.選擇原型食物

也就是可以明確知道成分來源的,因為我們很難確定如魚丸、甜不辣、魚豆腐等加工品中,是不是含有「意外」捕撈的鯊魚、鯨豚及其他保育類動物,選擇不吃,就是對牠們最好的保護。

其他更多的挑選海鮮原則,可以參考中央研究院公佈的「臺灣海鮮選擇指南」,或者上綠色和平官方網站發掘更多海鮮故事。

疫情蔓延,挑選食材成為更多人的日常,採買時的多一層思考與顧慮,不過是舉手之勞,卻能為環境永續與人權保障帶來巨大、深遠的影響。

友善海洋也友善漁工人權,遠洋漁業須加速改革

美麗的海洋不只面臨到海水暖化、過度捕撈的問題,還有海上奴役的人權問題。海上人權剝削往往伴隨著非法漁捕行為,保護漁工,亦是保護海洋。唯有集結力量,才能推動更多進步的政府法規與企業政策,保護海洋生態平衡。

我們需要您和綠色和平一同成為守護海洋永續和漁工人權的一份子,懇請您加入連署,集合群眾力量,要求全球前三大鮪魚貿易商「豐群水產」確保漁獲合法性、保障漁工人權等目標,邁向永續漁業。

遠洋漁業加速改革

延伸閱讀:

很多臺灣人,像您一樣…

為確保獨立與公正,我們從不接受來自政府或企業的捐款。所有推動環境工作的資源 100% 來自熱心民眾,您的支持對我們無比重要。 我們承諾謹慎使用每分資源,並力行資訊公開透明。您願意加入我們,以幾分鐘的時間,每天 10 元的金額,共同守護我們唯一家園嗎?

我願意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