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能倖免於氣候危機:淺談《2021年全球風險報告》
世界經濟論壇每年發佈《全球風險報告》,監測人類主要面臨的風險所在。最新的報告顯示,除了立即的疫情考驗,不管從短程還是長程來看,環境與氣候的風險都是我們不能迴避的難題,「極端天氣」更連續五年穩坐可能性最高的風險首位。
全球化縮短了世界的距離,人們在一定程度上共享科技的進步與經濟的繁榮,卻也共同承受著對地球破壞帶來的後果。這些災難的風險有大有小,有的會立即造成傷害,有的影響長遠;有些對不同地區與族群造成的衝擊不一,有的卻無人能倖免。
究竟人們對這些風險的感知為何?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自 2005 年起,每年發佈《全球風險報告》,透過「全球風險感知調查(The Global Risks Perception Survey, GRPS)」,蒐集來自公、私部門、學術界與民間社會的重要決策者的看法,評估全世界人類所面臨的風險。
2021 年 1 月,第 16 版的最新《全球風險報告》問世,顯示 2020 年因為新冠肺炎的影響,許多風險圍繞著傳染病以及其帶來的社會與經濟衝擊。除此之外,佔據最多版面的仍然是氣候與環境的衝擊。
文章目錄
七大風險,過半為氣候與環境危機
報告公布了全球七大「可能性最高風險」與「衝擊最高風險」。在可能性評估方面,七大風險中環境類風險便占了四個,包括第一名極端天氣、第二名氣候行動的失敗、第三名人為導致的環境破壞,以及第五名生物多樣性流失。
其他風險則為與疫情相關的傳染性疾病(第四名)、數位支配權集中(第六名),以及數位不平等(第七名)。其中極端天氣更已連續五年名列可能性最高的風險第一名。
而從衝擊嚴重性評估來看,七大風險一樣由環境類佔據四項:氣候行動的失敗(第二名)、生物多樣性流失(第四名)、自然資源危機(第五名),以及人為導致的環境破壞(第六名)。第一名則不意外地為傳染性疾病。
可以看出,除了 2020 年突然席捲全球的疫情之外,不論從發生的可能性或者後果的嚴重性來看,氣候與生態危機都已然是全世界面臨的最大風險。
不平等加劇、國際合作面臨挑戰
其實不論是環境類、經濟類、地緣政治類、社會類,還是科技類的風險,所有的風險都相互影響與牽連。比如 2020 年的疫情危機,除了導致經濟與的民生危機,也改變了許多地方的工作方式,隨著生產方式線上化,便凸顯了數位能力的集中性以及不平等。
市場與產業的突然遽變,也造成社會動盪、政治分裂,與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同時,民生危機對不同族群的衝擊差異,進一步拉大了貧富差距、削弱社會的凝聚力,並對全球合作帶來挑戰,而國際合作對於對抗氣候變遷與生態危機又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換言之,因為疫情而衍伸出的社會與政治風險,也會進一步加劇氣候與生態風險,反之亦然。
此外,《全球風險報告》也特別提到了「青年夢碎(youth disillusionment)」的狀況。面臨接踵而至的金融、失業、社會與生態危機,年輕人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覺茫然,缺乏探索與打拼的機會,是全球共同面臨的風險。
沒有人能倖免的氣候危機
《全球風險報告》用「無人能免疫於它(to which no one is immune)」來形容氣候變遷。氣候變遷是此次報告中衝擊性最大、且可能性第二高的全球風險。它具災難行性、且無人能夠倖免。雖然因為疫情封城的關係,2020 年上半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但許多人擔心在疫情趨緩後,排放量會強力反彈。
除了從可能性與衝擊性去排名以外,GRPS 也針對「各類風險可能在何時對世界形成重大威脅」進行調查,將風險分成短期(2年內)、中期(3 到 5年)以及長期(5 到10年)。許多領導者均認為在 2 年內就有人為環境破壞的風險,而在 5 到 10 年內則擔心生物多樣性流失、自然資源危機與氣候行動失敗。報告中強調,綠色經濟的轉型工作必須持續,不能因為疫情而停滯。
氣候危機已經迫在眉睫,且會在長遠的未來裡持續對環境與人類造成衝擊。《全球風險報告》雖然提出了各種風險的警告,卻也提供有力的建議:從整體與系統的角度考慮風險的影響、鼓勵國家領導與國際合作、增進風險溝通並打擊錯誤訊息,以及在公私領域上建立夥伴關係,為風險做好準備。
前方有許多風險與危機,但是更好的準備、更前瞻的行動,能夠讓您我一同度過危機。
參考資料:
World Economic Forum: The Global Risks Report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