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海洋

漁業特展紀實-外籍漁工議題座談會:林立青X李麗華

作者: 綠色和平遠洋漁業專案

綠色和平在2020/8/7-8/16魚取漁囚漁業特展臺北場期間,邀請「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和長年被外籍漁工稱為「媽祖婆」的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秘書長李麗華,與我們對談,這些在海上做工的漁工,面對的是甚麼樣的處境。

身為海洋之島,臺灣的遠洋漁業一直以來都有傲人產值,無論是捕撈技術或漁船數量,都在國際間享有盛名。但是,漁船上這群外籍漁工上演的人生故事,讀來卻是那麼刺心,無故被扣留工資、嚴重超時工作,甚至遭受身體虐待的狀況屢見不鮮。

(本文同時收錄當日講座活動精華版影片)

李麗華:外籍漁工來臺工作多年,定期繳交勞健保,卻沒有合理保障

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秘書長李麗華,長年為勞工人權倡議不公,爭取權益。
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秘書長李麗華,長年為勞工人權倡議不公,爭取權益。 © Greenpeace

案例1:罹患尿毒症,仲介立即安排遣返回國

一名印尼漁工因在船上不斷嘔吐,身體不適,前往醫院就診,礙於語言不通,住院的兩個禮拜期間,只能透過翻譯,從仲介口中被告知自己的「腎臟壞掉了」,對實際情況卻也不明所以。

他的朋友輾轉聯繫上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介入協助,長年被外籍漁工稱為「媽祖婆」的秘書長李麗華趕到醫院探視,向護理師詢問之下,才得知漁工罹患的是尿毒症,從此得要終生洗腎。李麗華撥打1955勞工諮詢申訴專線,希望幫他爭取留在臺灣治療的機會,仲介卻快了一步,不出幾日就將人遣返回國。

早期新造的漁船下水時,船身會插滿「大漁旗」,有期待漁獲豐收的寓意。只是,當漁船滿載而歸的時候,又有誰會想到捕撈作業的背後,是這群漁工犧牲了和家人團聚的時間,為船東出生入死地在海上拚搏?

每思及此,便讓李麗華氣憤難平,「當有一天他們生病了、不能用了,怎麼忍心就把一個人當作報廢機器般丟回家?」

更諷刺的是,事隔數月,有艘南方澳的漁船捕獲當年最重量級的鮪魚,創下百餘萬的拍賣價,而這艘船的船東,就是尿毒症漁工的雇主。

每當聽到這些船東宣稱把漁工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也讓李麗華不禁想問:「你會讓孩子三百六十五天都睡在船上嗎?」

案例2:鼻咽癌三期,遭仲介隱瞞實情,險被遣返

還有一名無故流鼻血的印尼漁工,送醫檢查後診斷出是鼻咽癌第三期,仲介卻隱瞞實情,一年後病況惡化,再到醫院回診,漁工才知道自己一直被蒙在鼓裡。仲介甚至哄騙他「印尼醫療不輸臺灣」,火速幫他辦好離境手續,最後還是工會百般勸阻,又與仲介多次角力之下,才成功說服他留在臺灣治療。

李麗華感慨地說:「明明這些移工都已經來臺工作多年,每月都定期繳交勞健保,但當他們真的需要醫療資源的時候,卻很少能有機會用到。」

綠色和平的漁業特展,特邀作家林立青,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秘書長李麗華,到現場直播對談漁工的困境
綠色和平的漁業特展,特邀作家林立青,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秘書長李麗華,到現場直播對談漁工的困境 Greenpeace

林立青:過勞、低薪、壓榨人力,這裡真是臺灣?

《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長期關注勞工權益,受邀參與綠色和平講座訪談。
《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長期關注勞工權益,受邀參與綠色和平講座訪談。 © Greenpeace

2017年出版《做工的人》的作家林立青,從自身擔任建築監工十餘年的經歷,書寫工地現場,長期關注社會底層的他也不諱言初接觸到漁工時的震撼。

對比新聞畫面裡歌頌的臺灣漁業成績,眼前所見彷彿平行時空,過勞、低薪、壓榨人力,勞動環境極其惡劣到讓人無法理解,「看著一個人站在你面前,再看他拿出來船上起居的照片,你會想:這種地方真的能住人嗎?這裡真的是臺灣嗎?」

漠視惡劣勞動條件,終將成為我們自己的處境

林立青更發現,每每在臉書分享無家者、新住民等弱勢團體亟需援助的現狀,迴響總是熱烈,但在寫到移工需要更好的居住空間、合理的人權對待等議題時,謾罵卻會如星火燎原席捲而來,「大家會認為你應該幫助的是可憐的臺灣人,為什麼要關心這些來臺灣賺錢的外(國)人?」

但他想強調的是,如果今天漠視漁工或任何群體面對如此惡劣的工作條件,等於無形中助長了這些非法、違規的勞動形式,終將有一天也會成為我們自己的處境。

海上工作,極其艱苦,因低薪導致的缺工,便靠更低廉的外籍勞力來填補。今天,臺灣遠洋漁船上的外籍漁工,絕大多數都是經由境外聘僱,因此雖然同為勞工,卻不受勞基法保障,主管機關漁業署也缺乏處理勞動議題的專業能力。

於是,只憑一紙合約,漁工就得任由仲介、雇主買下他們的自由;境外聘僱這條捷徑,無異為船東大開剝削的大門。再加上漁會等民間單位和地方縣市主管機關長期以來未能正視問題,將資源都交託在利益團體的手上,從上到下形成一個共犯結構,成為勞動剝削的幫兇。

現場聆聽的觀眾表示,原來真實世界中竟然有這麼多漁工形同被奴役,自己在不自覺狀況下也消費了血汗海鮮
現場聆聽的觀眾表示,原來真實世界中竟然有這麼多漁工形同被奴役,自己在不自覺狀況下也消費了血汗海鮮 Greenpeace

臺灣社會無可迴避的問題:不要成為「血汗海鮮」輸出地

林立青提到,不約而同在2018年出版的《奴工島》、《這裡沒有神:漁工、爸爸桑和那些女人》兩本著作,透過報導文學血淚斑斑的文字,亦或是犀利而直接的鏡頭畫面,都揭露了體制殺人如麻、移工和遠洋漁工在臺灣的真實困境。

他也直言,越接近事實的真相,可能越會讓人感到不那麼舒服,甚至有點壓力,卻是臺灣社會無可迴避的問題。尤其是近年來,「血汗海鮮」的議題備受國際媒體關注,相關人權團體開始呼籲消費者拒買因為勞動剝削而得來的漁獲,臺灣的遠洋漁業要想永續發展,就必須積極杜絕非法捕撈與侵犯人權的血汗漁工現狀。

杜絕非法漁業與人權侵犯,政府/企業/民眾三方不可或缺

從政府的角度,需要更具制度的法規、更有效的監管;從企業的角度,應制定更高標準的永續策略,發揮買家的影響力,要求供貨漁船訂定合理的海上工作環境;而站在民眾的角度,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自己餐桌上的海鮮,是不是別人的父親或兒子在海上不當勞動所供應的,才能進一步對品牌、通路與零售商造成壓力,讓他們知道大眾是真的在乎。

加拿大詩人李歐納・柯恩曾說:「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契機。」從消費者提升自覺開始,便是採取行動的第一步,也能作為人權團體倡議時的有力後盾。唯有更多人共同關注這個議題、持續奮力發聲,才有機會撼動公部門、仲介和船東有如鐵三角的關係,才有機會,在漁工黑暗幽微的生存縫隙裡頭,多帶來一點光亮的可能。

延伸閱讀: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