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減塑
3 mins

微塑膠正在污染海洋!洗衣服就會釋放塑膠纖維!

作者: 綠色和平「為時尚去毒」專案負責人 Kirsten Brodde
別以為只有一次性塑膠用品正在污染海洋!塑膠以不同形式存在,其中就有微塑膠,俗稱塑膠微粒,但並不只以「粒狀」形式存在。生產合成纖維比種植棉花使用的水更少,製造過程中也不會用到農藥,聽起來是一個很棒的發明。但這代表人造纖維是一個環保的選項嗎? 其實不然。

聚酯纖維的使用與快時尚的興起息息相關。聚酯纖維便宜而且容易取得,今日有 60% 的衣服使用聚酯纖維。若把聚酯纖維的原料 —— 石油造成的環境影響考慮進去,製衣使用的聚酯纖維碳排量幾乎是棉花碳排的 3 倍。製造過程中的高污染,加上消費後端產生大量無法降解的廢棄物,使紡織業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每洗一次衣服,便有 70 萬條塑膠纖維釋放到環境裡

當我們把衣服丟進洗衣機,在洗滌的過程中,合成纖維會脫落釋出細小纖維,稱為微塑膠,就像化妝品中常見的柔珠一樣。每洗一次衣服,數以萬計的微塑膠纖維便隨著污水進入下水道。微塑膠纖維有些堆積在海灘上,有些流入大海,污染停留數百年。

微塑膠不但容易成為浮游生物、魚類和海洋哺乳類的食物,隨食物鏈轉移,最後很可能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

30% 的海洋污染來自微塑膠

根據 IUCN 最新的調查報告,微塑膠造成的污染遠超過我們想像。危害海洋的塑膠問題中,家用及工業排放的微塑膠佔 15%-31%,比大型塑膠製品降解分裂後造成的污染更甚。依 IUCN 統計,35% 的微塑膠污染來自合成纖維。單就歐洲和中亞的數據推估,清洗衣服釋出的微塑膠纖維,等同每人每週往海洋丟棄 54 個塑膠袋。

減少塑膠污染,我們可以怎麼做?

人造纖維的使用極為廣泛,若完全停止使用合成纖維,就目前地球上的棉花及天然纖維產量而言,不可能滿足大量的製衣需求。因此淘汰合成纖維是不符合現實的作法。當然,有一些成衣製造商正在尋求解決微塑膠纖維的方法,比如在洗衣機裝置濾網等,但這並未碰觸到問題的核心。

我們應全盤重新思索我們製造衣物與看待衣物的方式。我們不應為了生產新衣而犧牲環境。我們應該在生產過程中,將產品壽命的耐穿性做為優先考量,而非大量生產拋棄式的衣服。並且讓產品經過多年穿著後,可以進入完整的回收系統中重新被利用。身為消費者,我們在微塑膠問題中扮演關鍵角色--這一切可以從減少消費開始!若我們減少不必要的花費,便直接減少廢棄物的產生。當正確的消費意識在消費者心中發芽,剩下來的問題就簡單多了。

減法生活  加法人生

開始你的新消費生活並非難事。消費者購衣時往往買得快又多,但實際穿著的機率卻很低。2015 年綠色和平調查就發現,德國人衣櫃裡近 4 成衣服從未或甚少穿著。事實上,過度消費的現象在臺灣也很普遍。根據綠色和平臺北辦公室的調查,臺灣人衣櫃裡有高達 20% 的衣服很少穿或是根本沒有穿過,有 72% 的人曾在衣櫃中發現吊牌未拆的衣服。我們的消費模式不是無法改變的,若放下新衣至上的想法,購衣前先回頭思索衣櫃裡現有的衣服,或者選擇購買二手衣、參加交換衣服的社群;或動手重新修補或是從舊衣中找到翻新靈感,都是很好的方式。不是只有全新的衣服才能代表時尚,你可以觀賞 Story of Stuff 新推出的影片,完整介紹微塑膠纖維對環境的危害,你可以從中找到解決之道,也請與朋友分享,這是拯救海洋的開始。

Greenpeace綠色和平需要您的支持

守護全球海洋免受傷害,還需要您我繼續關心,綠色和平將持續守住這個藍色星球,於全球各地繼續遊說政府及企業加強海洋保護相關政策,包括2020年將在聯合國會議討論的全球海洋守護區等國際協議。此外,我們的船隊長期在海上調查並揭露海洋破壞的真相,包括過度捕撈、非法作業,以及生態破壞、塑膠污染等等,讓更多全球守護者加入關心,並以具體證據向各國領導人及企業表達守護海洋的迫切性。邀您一同捐款支持綠色和平的國際環境工作!

相關標籤:

科學研究污染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