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海洋

別讓臺灣成為無魚之島

作者: 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 顏寧

臺灣需要在全球百分之八十五的經濟魚種所面臨的過度捕撈之下做出一個決定:究竟是讓臺灣走向具國際化思考、並與各國共同維繫遠洋漁業的永續經營政策;亦或,在競逐全球資源、力保配額與最大化企業財團的利益同時,犧牲了我們最後維繫漁業文化與技藝的三十三萬本土漁民?甚至最後,所有業者也將無魚可捕。

別讓臺灣成為無魚之島

漁業資源關乎海洋健康與全人類飲食及生存的機會,各方科學家受限研究資料的品質,總有不同的詮釋與判斷。沒有科學家能大膽宣判遠洋漁業的光景還有幾年,但第一線的漁民、甚至是企業卻早已面臨危機。

去年我隨綠色和平希望號船艦在太平洋上觀察約六個星期,所遇見的船隻從二十四公尺到四十六公尺的鮪魚延繩釣船都有。船長們愁苦地說工作不比從前,魚越來越少,討海真的很辛苦。甚至連我在較大型的低溫鮪釣船上觀察長達兩個小時,魚線收回來之後卻是完全無魚。

回到臺灣,漁民朋友也怨聲載道:「以前出去兩三個星期,都有四五噸鮪魚,現在有幾百公斤就不錯了!」

大家耳熟能詳的黑鮪魚,十年前漁獲可破萬尾。去年在東港只剩七百多尾。漁業年報也顯示臺灣沿近海漁業漁獲量從三十年前三十四萬噸一路滑落,去年僅剩十二萬噸。

不論遠洋或是沿近海的漁民都能明顯感受鮪魚越來越少,越來越難捕。這正顯示著鮪魚作為生物鏈頂端、海洋健康的指標魚種,但此資源正快速下降的困境。但反觀太平洋的漁業作業現況是甚麼?

鮪魚作為生物鏈頂端、海洋健康的指標魚種,但此資源正快速下降的困境。

以遠洋船隊的大型圍網船為例,工業化並佐以精密儀器輔助,最大型的圍網船一次甚至可以裝進兩個高雄夢時代的面積乘上三個摩天輪的高度的漁獲,一次滿載就是沿近海小型延繩釣漁船的三十倍漁獲量!雖漁獲目標不同,但因為人工集魚器的使用,使得其中混雜真正高價值且面臨生存風險的魚種幼魚,更可怕的是:這些幼魚來不及成長就不幸喪命。

這種一千噸左右的圍網船,歐盟在太平洋有四十一艘、美國有三十四艘,緊追在後的是台灣的三十三艘,日本二十六艘,南韓十六艘,但這還未計入其他台灣人跨國投資的漁船。

臺灣漁業能力強盛,面對資源枯竭危機,主管機關若只是以每年參與國際組織回應其對配額或相關措施的規範,卻未對此區域漁業發展的未來性及台灣漁業規模進行評估,與各國共同審慎調整漁業結構與漁撈能力,回應漁獲衰退的現實,使臺灣漁業得以長久發展。否則,在漁業資源持續減縮的情況下,未來必定是群雄競逐有限的漁額分配,而資源枯竭將致使台灣沿近海也無鮪魚可捕。

在漁業資源持續減縮的情況下,未來必定是群雄競逐有限的漁額分配,而資源枯竭將致使台灣沿近海也無鮪魚可捕

眼見在地漁村普遍人口外移,漁村文化沒落,就連漁民也懷疑:當漁人不再出海捕魚,當家家戶戶門口不再晒網補繩,觀光客還來漁村看些什麼?

地方政府一再努力以觀光節行銷漁港,中央主管機關卻無對區域漁業資源管理與永續經營使用的相關配套政策,不禁讓人想問:沒有了魚,這一切是否都還能留存?

延伸閱讀

很多臺灣人,像您一樣…

為確保獨立與公正,我們從不接受來自政府或企業的捐款。所有推動環境工作的資源 100% 來自熱心民眾,您的支持對我們無比重要。 我們承諾謹慎使用每分資源,並力行資訊公開透明。您願意加入我們,以幾分鐘的時間,每天 10 元的金額,共同守護我們唯一家園嗎?

我願意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