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新聞稿 氣候
2 mins

頻繁高溫致六都潛在經濟損失與勞工健康風險 綠色和平籲經濟部與勞動部應加強氣候行動應對衝擊

作者: 綠色和平氣候能源小組

【2025年4月24日 臺北】隨著氣候變遷影響加劇,高溫時數變多,臺灣經濟和勞工朋友的健康正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綠色和平以勞動部指引[註1]為推估標準,第三級以上熱危害即應避免讓勞工從事戶外工作,根據統計,2022年至2024年六都熱危害小時普遍呈現上升趨勢,六都熱危害總小時數從1148個小時增加到1796個小時,如果嚴格執行勞動部的熱危害指引,以勞基法規定之基本薪資與每月工時174小時進行推估,可能造成六都近397億元的潛在經濟損失[註2]。同時,高溫也導致熱傷害[註3]病例逐年增加,2022年到2024年的成人熱傷害病例成長74.4%,顯見高溫對勞工健康影響加劇。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方君維表示:「以上數據分析,顯見高溫會造成勞動生產力下降,可能會造成經濟損失,也增加勞工健康風險,若政府不即刻採取有效行動,勞工的經濟與健康將持續受到高溫衝擊,整體社會的經濟韌性也將受損害。」

針對高溫形成勞工的健康風險,特別是逐年攀升的熱傷害病例,台灣勞工陣線孫友聯秘書長指出,「根據衛福部統計,自2014年至今,全年齡層每年有超過兩千人因熱傷害就醫,戶外作業勞工更是高風險族群,在極端氣候日益嚴峻下,勞工不該冒著生命危險維持生計,政府應立即強化戶外勞工熱危害保護,提供安全、健康的勞動環境。」過去三年數據顯示,19至64歲成人的熱傷害人數從1,622人增加到2,829人,增幅高達74.4% [註4],4至5月的熱傷害病例增幅更達82.5%,顯示高溫不僅愈加嚴重,更提前到來,恐對健康造成更多傷害。

此外,高溫對農民也有影響。臺大公衛學院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楊孝友教授指出,「全球暖化加劇下的高溫將導致慢性健康問題,我們的最新研究就發現,農民長時間曝曬於烈日下,因為高溫與脫水而導致腎功能損害,罹患慢性腎臟病的機會是非農民的 2.12 倍,隨著氣溫上升,每上升1°C,慢性腎臟病的風險更會增加 8%,臺灣氣候濕熱,要特別注意非傳統原因慢性腎臟病的健康風險。」

綠色和平呼籲經濟部與勞動部不應再無視氣候變遷的危機,應即刻提出以下措施來緩解民生之苦:

(一) 經濟部應盡速提出高溫對整體經濟影響評估
目前經濟部的政策中,對臺灣生產總值(GDP)及投資額的討論往往忽略了高溫對經濟活動的具體損失評估,尤其是戶外勞工因熱危害而減少工時、延後工期,導致整體生產效率下降。經濟部應立即進行高溫對整體經濟的影響評估,以設計有效的政策措施來減少氣候變遷對臺灣經濟的壓力。

(二) 經濟部應加強減緩氣候變遷的力道,要求企業落實綠電責任
減緩氣候變遷關鍵是從源頭減少碳排放,政府和企業應一同加速再生能源的使用,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經濟部加強規範企業履行減碳責任,並透過政策引導企業投入再生能源自發自用,加速整體能源轉型。

(三) 勞動部應強化雇主再教育,且擴大高氣溫戶外作業勞工熱危害預防指引對象
現行的高溫預防指引範疇仍過於局限,僅針對特定產業進行明確規範,使得其他未被點名的行業雇主可能較為被動遵守相關要求。此外,許多雇主對於現行指引並不熟悉,難以有效應對高溫帶來的健康風險。勞動部應進一步擴大指引適用對象,涵蓋所有從事戶外工作的勞工,並加強宣導與教育,使雇主清楚理解熱危害預防措施的重要性。

備註
[註1] 勞動部制定高氣溫戶外作業勞工熱危害預防指引,透過溫度與相對濕度計算熱指數,並根據不同熱指數設定一到四級熱危害風險等級,其中第三級以上即應避免使勞工於高溫時段從事戶外作業。
[註2] 綠色和平根據六都氣象測站資料計算熱指數,統計出六都超過三級熱危害以上的時數,並透過主計總處 113 年勞動人口資料,統計戶外勞工人數,本次計算之戶外勞工涵蓋農林漁牧業、營建工程業及電力與燃氣供應業。再以「(基本月薪/每月正常工時時數)*六都個別熱危害小時數*六都個別受影響戶外勞工人數」之公式計算潛在經濟損失,之後將六都的經濟損失加總。
[註3] 常見的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暈厥、熱水腫、熱衰竭與中暑。
[註4] 綠色和平根據政府資料開放平臺,計算2022-2024年熱傷害人次監測數據之總和與增幅。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