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臺灣減塑政策倡議

減塑
開始
2016年6月
實施領域
臺灣
50%

目標

提升民眾意識,逐步減少一次性塑膠製品及包裝,敦促政府盡快從源頭禁限用一次性塑膠製品及包裝,加速推動重複使用。

據統計,每分鐘都有一輛卡車的塑膠垃圾被倒入大海,嚴重威脅海洋生態,甚至臺灣陸域保育類野生動物也難倖免於塑膠危機。

2022 年 3 月 2 日,聯合國環境大會決議制訂《全球塑膠公約》,與此同時,期盼臺灣政府各部會加入全球減塑浪潮、協力幫助業者轉型,避免讓臺灣落後於國際之外。

您知道嗎?

臺灣的減塑政策停滯不前,導致近年家戶垃圾中塑膠製品多達 3 成。臺灣沿海及陸域保育類野生動物都身處塑膠污染之中。

專案里程碑

我們致力以實地調查與公民科學研究,揭露全臺海灘與海域遭受塑膠污染的程度,同時,促進民間團體與公部門合力推動減塑政策,並號召消費者發揮公民力量,加速禁用塑膠柔珠與一次用塑膠製品的時程表。此外我們也持續推動企業減塑,並提出具體的減塑方案。

已於 2016 年 7 月完成

發布「海鮮中的塑膠」報告,要求政府加速禁用塑膠柔珠;並公布國際美妝清潔保養品牌使用柔珠狀況,要求各品牌立即淘汰固體塑膠柔珠

已於 2017 年 7 月完成

與數個在地公民團體、環保署共同建置「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臺」,除合力解決海洋污染問題,也催促頒布源頭減量政策。

已於 2017 年 12 月完成

綠色和平彩虹勇士號調查臺灣基隆與高屏沿海微塑膠分布情況。

已於 2018 年 2 月完成

「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臺」制訂行動方案,擴大限塑政策範疇,促使政府宣布2030年全面禁用4種一次性塑膠製品。

已於 2019 年 12 月完成

發布《海有什麼塑》公布為期一年的海岸快篩調查結果,呼籲政府訂定「海洋廢棄物管理辦法」,並促成相關部會清理 13 處最髒海岸線。

已於 2020 年 11 月完成

綠色和平公布四大類一次性塑膠產品在十年間總用量增加了 22.8%,要求環保署減塑措施採以重複使用為概念,改變消費模式。

已於 2021 年 1 月完成

綠色和平分析文獻研究發現臺灣人每年食用海鮮攝入 1.63 萬個微塑膠,呼籲環保署加強源頭減塑,將外帶與外送納入管制對象。

已於 2021 年12月完成

參與「生物可分解塑膠的使用與去化」公聽會,促使環境部於2023年2月修正「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正式將PLA認定為塑膠免洗餐具;並於同年 8 月起,公部門、公立與私立學校、百貨公司、連鎖便利商店等 8 大場所,不得提供 PLA 材質免洗餐具。

已於 2022 年 4 月完成

綠色和平與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自 2021 年展開合作,分析超市中水果、蔬菜等十大類商品塑膠包裝用量及減量潛力,並呼籲政府優先制定「蔬果裸賣指引」,該指引目前正由相關部會協商擬定中。

已於 2022 年 6 月完成

與數個在地公民團體共同要求環境部修法,加強源頭減量、資源循環及廢棄物總量管制。促使環境部於2023年啟動「資源循環促進法」修法。

已於 2022 年 7 月完成

綠色和平實際訪問臺灣九大餐飲服務相關企業與公協會,包括連鎖手搖飲料、咖啡、速食等產業中具代表性業者及連鎖產業公協會,並向政府提出減塑五大方針。隨後,環保署發布「循環(外借)杯良好服務指引」。

已於 2022 年 8 月完成

綠色和平與 14 個學術研究與調查採樣團隊通力合作,調查六大類物種,包含臺灣黑熊、黃喉貂、櫻花鉤吻鮭、臺灣水鹿、石虎及金門歐亞水獺,並且發布《難逃塑命》報告證實臺灣陸域保育類動物棲地已受到塑膠污染,使野生動物面臨攝入微塑膠的風險。呼籲政府加強國家公園內的減塑措施,並且應由中央政府擬定一次性塑膠包裝減量時間表,要求生產及零售商增加無包裝或可重複使用包裝的商品。此後,玉山國家公園提出更多減塑措施,營建署也制定「國家公園減塑精進推動指引」。

持續進行中

促使環境部於 2023 年起落實「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連鎖便利商店以及速食店於 2025 年前必須有至少 30% 門市提供循環杯借用服務。綠色和平將持續監督環境部限塑進度,並要求政府逐步提前限塑時程、擴大限塑品項,且應積極推動重複使用模式。

持續進行中

環保署於 2022 年 9 月發布「蔬果裸賣及包裝減量作業原則草案」,其中與全聯、家樂福合作試辦蔬果裸賣及包裝減量,綠色和平密切關注並追蹤結果。

持續進行中

環境部於 2023 年啟動《資源循環促進法》修法,綠色和平密集參與研商會,確保法案內容納入「淘汰一次性塑膠用品」、「優先推動重複使用」內容,並將持續監督修法進程。

難逃塑命:臺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及棲地微塑膠污染調查

綠色和平觀察到臺灣少有研究和調查聚焦陸域淡水系統及陸域生態系的塑膠污染情形與來源,因此在 2021-2022 年間陸續採集動物排遺(糞便)以及棲地水樣本進行分析。本研究是臺灣第一個對數種陸域野生保育類物種排遺及其棲地水進行的微塑膠調查。本報告記錄了綠色和平研究團隊與臺灣研究野生保育類生態及微塑膠領域的學者專家於 2021-2022 年之間在臺灣各個保育類動物棲地採樣調查棲地水源和保育類動物排遺微塑膠殘留的結果。此調查採集臺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臺灣水鹿(Rusa unicolor swinhoii)、金門歐亞水獺(Lutra lutra)、黃喉貂(Martes flavigula)、石虎(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的排遺樣本,臺灣黑熊、臺灣水鹿、金門歐亞水獺、櫻花鉤吻鮭(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的棲地水樣本以及作為櫻花鉤吻鮭主要食物來源的水棲昆蟲幼蟲樣本,透過前處理(微塑膠萃取)各步驟分離出微塑膠並以尼羅紅染色法搭配拉曼和傅立葉紅外線光譜及鏡檢分析其含量、尺寸、型態、聚合物類別。

查看報告

推動無塑生活

推動企業和政府減塑,積極尋找替代方案,您我出一分力!

您的每月小額捐款是我們最大的後盾!

誠心邀請您加入每月捐款會員的行列,因為對於非營利團體而言,定期定額捐款具有莫大的意義:它能提供組織穩定的收入,持續地支援我們的專案研究、檢測、遊說等相關工作,讓綠色和平改善環境的計畫與工作得以長遠實行。
每月捐款
一次性捐款
NTD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