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土地政策不切實際 綠色和平籲集中火力發展棕地
特首林鄭月娥今日(2021年10月6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繼「明日大嶼」後,再一次提出多項不切實際的城市規劃,仍然對海洋、綠化帶及濕地虎視眈眈,棕地規劃政策卻只輕輕提過,綠色和平批評政府作繭自縛,嚴重拖慢公營房屋供應,促政府力挽狂瀾,立即收回棕地及完善棕地政策,包括用作興建公營房屋、重置作業及修復等,才能解港人的燃眉之急。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陳可淳說:「面對極度逼切的房屋問題,我們需要的並不是『明日新界』或『明日大嶼』,而是『今日棕地』。無論時間、成本還是環境代價,發展棕地都遠遠低於《施政報告》所提出的方案,絕對是『一棕多得』!」
陳可淳補充:「回想當年政府推銷『明日大嶼』時,形容得這像是解決香港房屋需要的靈丹妙藥,現時卻突然重新提出另一項巨型的發展項目,令人憂慮政府根本是藥石亂投,未曾掌握問題癥結。」
另一方面,施政報告亦提及需要進一步檢視「綠化地帶」,聲稱現時正在改劃的綠化地帶只佔整體面積百分之二。然而,綠化地帶用作城市與近郊的天然界線,規劃用途並非發展,因此低開發率本為原意。平衡發展與自然環境是宜居城市的必要條件,不分優次地發展,盲目開發所有地段,受害的最終只會是廣大市民。
陳可淳強調:「政府與其不斷推出新的概念性巨型發展項目,綠色和平建議政府訂立進取具體棕地政策,把握剩餘的十個月任期,真正解決房屋問題。」
氣候危機
綠色和平一直要求政府就2050達致碳中和提出路線圖及時間表及訂立進取可再生能源目標,特首在《施政報告》中宣佈在即將公佈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下稱 藍圖)中設立清晰的減碳中期目標,及將可再生能源比率增至7.5 至10%,其後逐步增至15%的目標以邁向碳中和,綠色和平認為這對紓緩全球氣候危機有所幫助,對此表示歡迎。然而,特首表示將增加天然氣取代燃煤發電,惟天然氣是化石燃料之一,依賴一種化石燃料取代另一種化石燃料,與紓緩氣候危機的目的背道而馳。
特首指出在2025年確立具體推動新能源交通工具包括商用車的路線圖和時間表,綠色和平認為政府應加快達致車輛零排放的步伐,從速減少路邊溫室氣體的排放。
綠色和平期望政府能在即將公佈的更新版《藍圖》交代香港達致2050年碳中和的具體路線圖及目標,並呼籲政府於《藍圖》中訂立進取的減碳政策,以全方位應對氣候危機。
減廢政策
綠色和平樂見《施政報告》提及由環保署一條龍集中管理垃圾收集及處理,然而有關企業生產者責任制的落實時間表,仍隻字未提。政府未來減廢政策,著墨上游加強回收,下游轉廢為能,美其名「轉廢為能」,實為焚燒垃圾,帶來環境隱憂;回收後亦只能製造低等次的產物,可謂綠色假象。
「先生產後處理」實為本末倒置,綠色和平促請政府展示施政決心,源頭減走無謂包裝,推動祼買、添飲、可重用容器的社區配套,訂立實質目標,以達至源頭減廢的初衷。
傳媒聯絡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陳可淳 綠色和平媒體與推廣主任 陳昶詠
電話:2854 8362 電話:2854 8340
電郵:[email protected]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