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塑膠
3 mins

依賴回收非上策,企業應立即關掉「派膠」水喉!

作者: 綠色和平
舉世知名的麥當勞和可口可樂終於宣布應對塑膠污染的政策!慢著,別高興得太早。兩大集團只談回收或使用「環保」物料,卻不談減量,無意從源頭解決塑膠污染成災問題。尤其香港的回收業發展落後,作用有限。這樣真的好嗎?

自去年起,綠色和平要求餐飲業龍頭源頭減塑,包括全球最大快餐連鎖店麥當勞、以及最大飲品商可口可樂。近日接連有企業宣佈全球減廢政策,塑膠問題是重點之一。然而,當中麥當勞可口可樂側重回收的政策卻令人失望:麥當勞總部於1月中宣佈於2025年之前,全球所有包裝將以回收再造、可再生或來自認證來源的物料製成,並於所有分店回收其包裝。而可口可樂亦公佈於2030年之前,全球產品包裝平均會有50%以回收物料製成,並達到百分百回收率。

全球兩大集團只談回收,不談減量,觀乎實際情況,單單依賴回收並不能解決塑膠污染成災的問題。使用再生或「環保」物料成效有限,只是形象工程。面對嚴峻的污染,減塑才是正途。

1. 設施不足,回收解決塑膠問題實為空談

麥當勞及可口可樂的全球政策將會在香港實行,但本港回收政策及基建的支援不足,塑膠回收率長期低於15%;除非企業承諾投資建設,否則提升回收量只淪為空談。本港回收業的物料收集、分類、循環再造等工序的發展向來不成熟:本地回收商一直依賴內地接收垃圾,已失去自行回收塑膠再造的能力。雖然有回收工場每天能處理60噸廢膠,再送往外地循環再造,但因垃圾分類做得差,污染了原本可回收的物料,回收工場無法在港收集足夠的廢膠而需從外地進口。諷刺的是,每天香港卻有2,000噸塑膠傾倒進堆填區。加上內地今年開始收緊回收物料進口政策,可能有更多垃圾不能被回收而送到堆填區。再者,就算把塑膠垃圾轉送至發展中國家(如越南、印度 ),說穿了只是把自己製造的爛攤子轉嫁給他人承受,此等自私行為實在說不過去。

延伸閱讀:2019 塑膠回收攻略

2. 回收量遠遠追不上使用量

縱使企業願意投入提升回收能力,亦難以追上即棄塑膠龐大的使用量。即棄塑膠使用量連年攀升,以可口可樂為例,綠色和平估算其即棄膠樽使用量在10年間增加至少31%,達至現時每年生產1,100億個膠樽;綠色和平亦推算5家快餐連鎖店在香港年派膠超過4億2千萬件,單是麥當勞已狂派2億件,預料在快餐業市場持續增長的趨勢下,派膠量將有增無減。香港回收率長年在10%前後徘徊、塑膠製造量卻不斷上升之際,若果企業無意抑制瘋狂的派膠模式,回收只是杯水車薪,根本不能阻止即棄塑膠被繼續丟棄,進一步污染海洋,進入食物鏈。

3. 「可降解」=「偽環保」

企業為擺脫污名,開始轉用聲稱環保的回收再造或「可降解」物料,可是這些「偽環保」物料不但不能減少即棄製品的使用量,更猶如糖衣毒藥,鼓吹即用即棄歪風。以現時本港廢物處理模式,所有即棄包裝,包括聲稱「可降解」物料製成的,只會如其他塑膠垃圾一樣送到堆填區,跟使用普通塑膠沒有分別,亦無助緩解堆填區壓力。事實上,聲稱「可降解」物料的降解能力仍備受質疑,以PLA為例——要把PLA完全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需要在50度高温、濕度約60至70%的情況下;除非有適當的堆肥設施,這些條件在自然環境中不可能達到,在堆填區亦難以降解。

4. 塑膠危害生態, 多一件也嫌多

塑膠製品難以降解,是潛在的環境污染物。無論是可樂膠樽或是麥當勞的膠餐具,都有可能進一步分裂成千千萬萬塊更小更難清理的微塑膠,危害海洋生態。塑膠現已嚴重破壞海洋生態,不但有三份之一的海龜曾誤吃塑膠,全球更有多國食水樣本驗出含微塑膠,所以每額外生產一件即棄塑膠製品也嫌多。

兩家餐飲業龍頭的新政策並非以治本為原則,未能帶領業界真正減塑。相比之下,英國超級市場Iceland於1月中宣佈,將於5年內完全淘汰自家品牌商品的即棄塑膠包裝,除了成功展示企業源頭減塑的決心及可行性,更打了麥當勞及可口可樂一記耳光。在這嚴峻的塑膠污染問題面前,企業不應再依賴回收或「偽環保」物料這些無助解決問題的措施,積極研發有利使用可重用包裝的營運模式來取代即棄塑膠,訂立長遠和具體的減塑目標方為真正有效的減塑上策。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