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可降解物料,真的比塑膠更環保嗎?
塑膠為禍,遍及海洋及大氣,危害海洋生態及加劇氣候危機,為此,世界各地政府相繼下達「禁膠令」,業界繼而轉用可堆肥 (compostable)或生物可降解(biodegradable)的塑膠替代品作即棄包裝或餐具物料。作為消費者,使用這些「更環保」的選擇時,感覺自然更良好,彷彿丟棄垃圾再無後顧之憂——然而,這卻是一個危險的錯覺!
塑膠難以分解,被丟棄後往往需要400至500年時間才會在世間消失,造成嚴重的塑膠危機。不少人將化解危機的希望,寄託在可堆肥及生物可降解的塑膠代替品上——由粟米、甘蔗或竹等有機物料製成的即棄包裝及餐具,丟棄後可成為堆肥,回饋自然,不是很好嗎?但實情是,過度依賴可堆肥餐具及包裝,並非解決之道,在生命週期的評估中,可堆肥物料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並不比塑膠少!

先不談一些可堆肥物料是否有利環境(例如PLA粟米聚乳酸最終變成二氧化碳,對泥土或會帶來潛在影響),它們的降解過程也並非在一般的堆肥箱發生,而是需要在特定的工業設備中加工處理,過程可能會製造更多廢物。而這些物料在回收期間的污染(contamination)問題,亦大大增加了堆肥處理的難度——消費者很多時把不可堆肥的物料也一併放進垃圾箱,回收商要清除這些垃圾,就會增加水、能源及其他資源的使用,既增加營運成本,也不環保。
延伸閱讀:台灣禁用PLA聚乳酸餐具 為何生物可降解非減塑出路?
美國俄勒岡州數據中心(Oregon DEQ)就曾以生命週期作分析,更全面地從原材料的使用、生產過程、交通系統及廢物使用各方面,對可堆肥物料作出評估,最後總結為:「以可堆肥性(compostability)判斷包裝及食物器具的環境效益,是一個很差的指標」!儘管人們關注這些垃圾的去向,但其實它們對環境的影響,往往出現在生產過程及堆肥處理上,其影響甚至比不可堆肥物料或將可堆肥物料循還再用、堆填或焚燒更大。
延伸閱讀:LCA 生命週期評估是什麼?以量化分析回應環保爭議

美國綠色和平去年亦發表報告,警告消費者應對那些以另一種即棄物品取代即棄塑膠的解決方案抱持懷疑態度,並指出要解決當前的塑膠污染危機,企業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將產品送遞到消費者手中,並在可重複使用(resusable)及補充(refillable)的系統上進行投資。
作為消費者的我們,與其依賴即棄產品,更有效的做法是遵行「3R」原則:reduce(減少)、reuse(重用)、recycle(回收),而這些原則跟使用可堆肥物料之間,並不存在矛盾呢!
想了解更多走塑迷思和真正的解決方法,可閱讀完整報告《被丟棄的未來》

加入萬人聯署,推動超市走塑
全球海洋在飽受塑膠垃圾污染之苦,因此綠色和平積極推動「走塑」項目,進行研究和行動,提升香港社會各界對塑膠污染的意識。今年綠色和平將目光放在連鎖超巿,超過1萬5千名市民與我們一起以聯署、參與「全城超市查膠隊」等實際行動,要求超市減少製造塑膠。
我們亦成功令百佳推出祼裝蔬果試行計劃,自5月起減少3萬多件即棄塑膠包裝,並於旗下GREAT超巿增設「祼買補充站」。
於10月,我們舉辦了亞洲首個跨地區超巿業界論壇,推動企業及政府帶頭作出改變,為走塑多走幾步。
來年綠色和平會繼續努力以群眾力量推動正面的改變,我們歡迎你的支持,並加入建立「走塑家園」的團隊!
參考
- Plastic to-go containers are bad, but the alternatives might not be much better
- THROWING AWAY THE FUTURE: HOW COMPANIES STILL HAVE IT WRONG ON PLASTIC POLLUTION “SOLUTIONS”
- MATERIAL ATTRIBUTE: COMPOSTABLE How well does it predict the life cycl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packaging and food service w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