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海洋
4 mins

昔日漁港變鬼網之鄉 海洋廢棄漁具問題點樣拆?

作者: 綠色和平特約記者華嘉昌

香港三面環海,有豐富海洋資源,從前是千帆並舉的漁港。雖然時至今日,本地漁農業早已式微,但海面上依然有 5,000 艘活躍漁船,以及超過萬名漁民繼續依靠捕魚為生。

漁業供應新鮮海產,行銷本港及海外,不但是香港特色,也養活了不少人。可是,漁民不良的捕魚活動,例如濫捕、不良捕魚方法,以及未有妥善棄置漁具等,都嚴重危害海洋生態;這些急功近利的捕魚手法,反令他們逐漸失去賴以為生的海洋資源。

在不少人印象中,香港從前就是個小漁港,雖然這個刻板印象不太正確,但的而且確,在工商貿易未發達以前,漁農業對本地經濟十分重要,加上香港海洋資源豐富, 在舊相片中,不難看到泊滿漁船的避風塘,孕育了本地的八大漁港:包括香港仔、筲箕灣、大澳、長洲、青山灣、大埔、沙頭角及西貢市。漁業也是本地文化的重要部份,不少本地地名也與捕魚有關,例如:南丫島的索罟灣、西貢的罾棚角咀(罟仔及罾棚均是捕魚用具)等。

漁業不但養活了一代人,也令帆船成為香港別具特色的標誌。時至今日,本地仍有超過 5,000 艘漁船,以及超過一萬名漁民。2022 年香港漁獲價值達 22 億元,僅佔本地生產總值約 0.08%,但長久以來的差劣捕魚行為,卻嚴重影響海洋生態,其中最直接的,可說是過度捕魚

大澳黃唇魚瀕危滅絕的啟示

筆者走進大澳,這個昔日的繁榮漁港,港內只有兩隻漁船停泊。帶領導賞團的大澳街坊,將大澳的歷史娓娓道來──從前的大澳人除了捕魚,也會務農及曬鹽;而對漁民來說,黃唇魚可說是大澳之寶,其魚鰾可製成昂貴的花膠,因此,黃唇魚也成為了濫捕的目標。

短短幾十年間,因為過度捕魚,黃唇魚已經近乎在本地滅絕,近年雖有零星捕獲紀錄,最終也是以天價成交,價格動輒過百萬元。現時,黃唇魚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列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保育狀況令人擔憂。

曾是大澳之寶的黃唇魚,因為濫捕,已經變得極為稀少了。 © ABCAT / Greenpeace
曾是大澳之寶的黃唇魚,因為濫捕,已經變得極為稀少了。 © ABCAT / Greenpeace

黃唇魚的例子其實只是冰山一角,趕盡殺絕式的濫捕,最後只會令海洋變成一池死水;急功近利的做法,最終更會危害到漁民自身的利益,道理簡單不過。也許當年漁民欠缺保育知識,當發現海洋生態已被破壞的時候,已經太遲了。有見過度捕魚情況嚴重,中國農業部於 1999 年開始,在南中國海推行休漁期政策,每年夏季約有三個半月時間禁止捕魚活動,以讓海洋生態得以喘息。

拖網、魚炮:非法破壞性捕魚術層出不窮

如果有去過荔枝窩的朋友,也許會看過一大片的白花魚藤林,這些巨形魚藤已經成為了遊人「打卡」的好風景。其實魚藤含有名叫魚藤酮的毒素,以往漁民會用於麻醉魚類,方便捕獲。時至今日,利用有毒物質來捕魚已經被法例禁止。

除此之外,法例還禁止其他破壞性的捕魚方法,包括:拖網、炸藥、電力、抽吸及挖採等。這些破壞性的捕魚方法不但嚴重影響海洋生態,還可能對漁民自身構成危險,過往就有不少漁民被魚炮炸傷。朱維德先生就曾在其著作《香港掌故 3》中提及浪茄村的村長黃桂,有嚴重傷殘,「斷掌、失指、傷目、歪嘴」,皆因捕魚時被魚炮所傷。

雖然以上捕魚方法已被立法禁止,但仍有不少漁民以身試法,利用拖網或電力等方法捕魚。根據當局在 2022 年提供的數據,非法捕魚方式中,佔大多數的是拖網作業中的「蝦拖」,佔 55.1%。當局每年例行巡邏約 3,000 次,加上不同部門和中國當局的聯合行動,仍未能杜絕非法捕魚行為。

以行動落實守護海洋

資助綠色和平獨立科研工作,推動2030年前保護全球30%海洋!

捐款支持

海洋鬼網危機:廢棄漁網遺禍萬年

除了不當及非法的捕魚作業外,廢棄漁網漁具對海洋生態的影響,近年亦備受關注。不同種類的漁網可能被蓄意,或意外地留在海洋;可能沉到海底,或沖到泥灘,或載浮載沉。這些漁網被稱為「鬼網」,或覆蓋在海底變成「覆網」,對海洋生物及潛水人士都造成危險。魚類可能會被纏繞在鬼網之中,無法脫身,最終餓死其中。加上漁網多是塑膠所製,萬年不化,問題只會經年累積,長期為害海洋。

海洋生物可能會被鬼網纏繞,令其受傷或致命,本港亦曾發現中華白海豚因為被鬼網纏繞而受傷。 ©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
海洋生物可能會被鬼網纏繞,令其受傷或致命,本港亦曾發現中華白海豚因為被鬼網纏繞而受傷。 ©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

近年都有不少鬼網傷害海洋動物的紀錄,包括被漁網纏繞導致受傷甚至死亡的中華白海豚,以及去年在東涌灣泥灘上,有十數隻馬蹄蟹被鬼網纏繞受困。而鬼網問題亦非香港獨有,全球海洋都面對同樣問題:據統計,每年全球有 64 萬噸漁具遺失在海洋中,更估計有近 30 萬隻鯨豚因鬼網纏繞致死。

去年有大量馬蹄蟹被困於東涌灣的泥灘鬼網之中。 © Kami Hui
去年有大量馬蹄蟹被困於東涌灣的泥灘鬼網之中。 © Kami Hui

不少有心人士及保育團體都有進行清理鬼網的行動,包括到紅樹林、泥灘清理漁網,亦有潛水人士發起到海底清理覆網,但清理過程絕不簡單。被沖到泥灘的漁網多半埋在沙泥之中,徒手難以拔出,要用上合適的工具慢慢清理,甚至掘開泥沙方能將漁網移除;又或用剪刀將漁網剪開,拯救被困的動物。

至於清理海底的漁網,更是困難及危險。潛水員必須有合適的訓練及工具,方可進行清理。在海底移除漁網的時候,可能會揚起泥沙,令水變得混濁,漁網也可能纏繞潛水員,令移除的工作變得危險。

泥灘上的鬼網,非常難以清除。 © Kami Hui
泥灘上的鬼網,非常難以清除。 © Kami Hui

促設漁具實名制防止亂拋棄

有見廢棄漁具及漁網的禍害,台灣於 2021 年開始實施刺網漁具實名制,漁具及漁網上需要標示漁船統一編號,以防止漁民胡亂拋棄漁網。及後於 2022 年,當局推行「網具流失通報」的措施,如果漁網意外遺失在海洋中,需要通報有關當局,以便安排清理。

至於香港的鬼網問題亦日益受到關注,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就於 2019 年開展了計劃[1],在本港 43 個潛水地點記錄鬼網的情況,發現當中超過八成為刺網。團體建議當局參考推行漁網實名制,惟有關當局回覆傳媒時表示,未有計劃推行實名制。面對政策落後,香港的鬼網問題,除了靠一班有心人愚公移山般清理,還有其他根治方法嗎?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綠色和平 Greenpeace Hong Kong (@greenpeace_hk)

[1] 世界自然基金會「鬼網偵緝公民科學家計劃」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