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海洋
4 mins

帛琉成全球首國批准海洋公約 我們距離保護海洋有多遠?

作者: 綠色和平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在 2022 年通過《昆明-蒙特利爾生物多樣性框架》,明確訂立 2030 年保護全球最少 30% 陸地及海洋的目標。而綠色和平爭取 17 年後終告通過的《全球海洋公約》,正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機制,把設立海洋保護區的目標付諸實行。

2023 年 9 月 20 日,67 個國家連同歐盟在公海條約開放簽署首日,於紐約聯合國總部響應簽署,至今更已突破超過 80 個國家,往後仍須哪些程序才宣告條約正式生效?綠色和平提出以 2025 年在法國尼斯舉行的聯合國海洋大會(UN Ocean Conference)為限,促請各地政府盡快批准條約,真正落實保護海洋生態與地球環境。

已批准《全球海洋公約》國家(截至 2024 年 6 月 3 日):
帛琉、智利、伯利茲、塞舌爾、摩納哥、毛里裘斯(6/60)

綠色和平邀請著名影星 Jane Fonda、演員 Simon Pegg 與唱作歌手 Camila Cabello 聲演動畫"Sanctuary: a fish tale of ocean survival"(點擊圖片收睇),邀請公眾加入聯署,推動各國盡快推動《全球海洋公約》生效。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邀請著名影星 Jane Fonda、演員 Simon Pegg 與唱作歌手 Camila Cabello 聲演動畫"Sanctuary: a fish tale of ocean survival"(點擊圖片收睇),邀請公眾加入聯署,推動各國盡快推動《全球海洋公約》生效。 © Greenpeace

【四部曲】議定、通過、簽署、批准:公海條約如何納入國際法?

  • 2023 年 3 月:第五次協商會議經歷煞科日 38 小時馬拉松式的商討,聯合國於 3 月 4 日正式議定(agreed)《全球海洋公約》
  • 2023 年 6 月:經過文本翻譯、法律審查等程序,公海條約於 6 月 19 日在聯合國大會正式通過(adopted)
  • 2023 年 9 月:20 號為開放簽署首日,67 個國家及歐盟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簽署條約;雖然簽署(signed)不代表隨即接受條文約束,卻象徵簽署國批准條約的意願,並展示各國推動條約生效的決心
  • 2023 年 - ?:當 60 個國家正式批准(ratified,又稱核准或加入)條約後第 120 天,《全球海洋公約》便會正式生效!

延伸閱讀:聯合國《全球海洋公約》達成!如何有效保護海洋生物與生態?

聯合國《全球海洋公約》開放簽署前夕,綠色和平船艦極地曙光號於美國加州長灘靠岸,舉行公眾開放日宣揚海洋保護,全球守護海洋項目主任 Chris Thorne 期間亦發表最新研究報告。 © David McNew / Greenpeace
聯合國《全球海洋公約》開放簽署前夕,綠色和平船艦極地曙光號於美國加州長灘靠岸,舉行公眾開放日宣揚海洋保護,全球守護海洋項目主任 Chris Thorne 期間亦發表最新研究報告。 © David McNew / Greenpeace

汲取過往經驗,國際條約的生效過程可以非常漫長,例如《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 1982 年開放簽署,直至 1994 年才正式生效。當全球只有不足 1% 面積公海獲妥善保護,我們再沒有時間蹉跎──綠色和平敦促各國政府積極推動《全球海洋公約》(全名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協定》)於 2025 年 6 月的聯合國海洋大會或之前生效,從而趕及邁向 2030 年保護 30% 海洋的目標。

2024 年 1 月 25 日更新:繼智利國會早前(1 月 16 日)一致通過批准《全球海洋公約》,僅待稍後於官方公報刊登,太平洋島國帛琉(Palau)更於 1 月 22 日完成官方程序,成為首個正式批准條約的國家,向公約生效需要 60 個國家批准的門檻跨出第一步!

2024 年 4 月30 日更新: 《全球海洋公約》在 4 月 24 日順利闖關歐洲議會,於 630 票當中獲得大多數 556 張贊成票,此舉有望促使歐盟 27 個成員國加快批准步伐!

綠色和平製作「30x30」海洋保育資訊地圖(點擊瀏覽),跟進各國批准《全球海洋公約》的進度,並提出 2030 年保護全球 30% 海洋方案應優先保護的生態熱點。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製作「30x30」海洋保育資訊地圖,跟進各國批准《全球海洋公約》的進度,並提出 2030 年保護全球 30% 海洋方案應優先保護的生態熱點。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讚揚帛琉等太平洋島國持續擔當守護海洋最前線的先驅者,將鼓勵更多國家跟隨步伐,「全球海洋公約」項目統籌 Laura Meller 形容:「他們早已挺身而出反對深海採礦活動在太平洋開展,如今再次展示何謂真正的海洋守護者,向各國發出訊息:現在就是保護海洋及其珍貴生態的關鍵時刻。」

延伸閱讀:30%全球海洋保護區,制止破壞海洋的最佳方法?

綠色和平科學報告:850 萬小時漁業捕撈搜掠公海

為了進一步印證海洋保育刻不容緩,國際綠色和平於 2023 年 9 月 13 日發表最新科學報告[1],指出海洋正面臨多重嚴峻威脅,對海洋生態造成深遠影響

  • 參考「全球漁業觀察」平台監測數據,綠色和平研究團隊推算出,2022 年全球公海的漁船捕撈時數接近 850 萬小時,比 2018 年增長約 8.5%;若計算綠色和平 2019 年設計的公海保護區網絡範圍,捕撈時數在短短四年間更飆升 22.5%至接近 300 萬小時
  • 2023 年 4 月,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OAA)公佈,全球海洋表面平均溫度(北緯 60 度至南緯 60度)維持 21.1°C 破紀錄高溫──海洋酸化、暖化、缺氧等現象,正逐步改變海洋的化學結構,不只危及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更會干擾海洋在調節氣候和地球溫度所發揮的關鍵作用
儘管挪威是首批簽署《全球海洋公約》的國家之一,卻同時部署開放北極生態敏感地區的深海採礦大門;2023 年 9 月 19 日,綠色和平行動者於聯合國總部所在城市紐約發起「單車遊行」,促請挪威政府履行保護海洋承諾,停止深海採礦。 © Stephanie Keith / Greenpeace
儘管挪威是首批簽署《全球海洋公約》的國家之一,卻同時部署開放北極生態敏感地區的深海採礦大門;2023 年 9 月 19 日,綠色和平行動者於聯合國總部所在城市紐約發起「單車遊行」,促請挪威政府履行保護海洋承諾,停止深海採礦。 © Stephanie Keith / Greenpeace
  • 深海採礦是公海面臨的重大及新興威脅──當前超過 20 國政府陸續表態支持暫停深海採礦開發,為海床及海洋生物帶來轉機
  • 海洋塑膠等污染問題持續惡化,而頻繁航運亦令公海水域持續暴露於噪音、漏油等風險之中

以行動落實守護海洋

資助綠色和平獨立科研工作,推動2030年前保護全球30%海洋!

捐款支持

報告同時選取擁有豐富生物多樣性、卻正面臨氣候變化與工業捕撈嚴峻威脅的三個優先保護海域:北太平洋的帝王海山(Emperor Seamounts)、北大西洋的馬尾藻海(Sargasso Sea)、南半球的南塔斯曼海/豪勳爵海隆(South Tasman Sea/Lord Howe Rise),透過詳細個案分析及建議,勾勒出成立公海保護區的具體路徑。

綠色和平船艦希望號 2019 年曾到訪馬尾藻海進行科研調查,實地見證這片孕育瀕危綠蠵龜和赤蠵龜的生態寶庫,如何遭受塑膠污染威脅。 © Shane Gross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船艦希望號 2019 年曾到訪馬尾藻海進行科研調查,實地見證這片孕育瀕危綠蠵龜和赤蠵龜的生態寶庫,如何遭受塑膠污染威脅。 © Shane Gross / Greenpeace

爭取全球海洋公約 2025 年生效 有你可成真!

要在餘下不足七年間保護全球 30% 海洋,我們平均每年需要設立約 1,100 萬平方公里(約一萬個香港土地面積)海洋保護區──國際綠色和平署理總幹事 Mads Christensen 強調:「我們歡迎多國政府簽署《全球海洋公約》,向世界發出強而有力的信號,延續今年 3 月議定公海條約的勢頭,邁向 2030 年保護 30% 海洋目標。但今次簽署純屬象徵姿態,各地政治領袖必須把文本帶回本國,確保以最快速度批准條約。」

在《全球海洋公約》真正生效之前,綠色和平將持續派出政策倡議團隊,實地出席和參與各個重大的聯合國與區域性海洋會議,遊說與會領袖加快行動;我們的船隊亦會與全球頂尖科學家合作,持續發表科研報告;各地辦公室則會號召民眾聯署以推動輿論施壓,爭取各地盡快完成各自立法程序,以盡快達至《全球海洋公約》 得到 60 個國家批准的門檻。

若全球能同心協力,在 2030 年保護最少 30% 海洋,我們可以避免氣候變化等各種威脅帶來的最壞影響,令海洋回復健康、生生不息。 © Paul Hilton / Greenpeace
若全球能同心協力,在 2030 年保護最少 30% 海洋,我們可以避免氣候變化等各種威脅帶來的最壞影響,令海洋回復健康、生生不息。 © Paul Hilton / Greenpeace

過往經歷 17 年努力、全球 550 萬海洋守護者聯署聲援,綠色和平終成功推動聯合國《全球海洋公約》通過如今你我只差最後衝刺:邀請你支持綠色和平延續獨立倡議與科學研究工作,爭取全球海洋公約 2025 年生效,為海洋生態帶來希望曙光!

[1] 30×30: From Global Ocean Treaty to Protection at Sea ; Greenpeace International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