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海洋
4 mins

南極冰封防線失守 南緯65度海底奇觀急須保護

作者: 綠色和平

南極威德爾海(Weddell Sea)最近成為航海史界一則大新聞的主角:沉沒海底107年的英國探險船堅忍號(Endurance)終告重見天日。同一時間,綠色和平在這片本應矗立大小冰山、有歷史學家記載航海者自述為「地球上最凶險、最令人靜穆沉鬱」的海域,亦有驚人發現。

面對南極錄得歷來最低年度海冰最小值(Antarctic Sea Ice Minimum),海冰面積比5年前紀錄足足少了一整個瑞士國土,綠色和平團隊與船艦極地曙光號決定「轉危為機」,派出小型潛水艇DeepWorker於南緯65度完成地球最南端潛水艇海底考察,發現生態驚喜處處,並藉着記錄珊瑚與其他罕見物種,為如火如荼商議中的聯合國全球海洋公約增添訂立理據。

南極生物學家Susanne Lockhart博士(左)與擔任潛水艇駕駛員的綠色和平美國辦公室海洋項目主管John Hocevar,完成南緯65度科研任務。 © Marizilda Cruppe / Greenpeace
南極生物學家Susanne Lockhart博士(左)與擔任潛水艇駕駛員的綠色和平美國辦公室海洋項目主管John Hocevar,完成南緯65度科研任務。 © Marizilda Cruppe / Greenpeace

繼2018年於「守護南冰洋之旅」合作、促使4處分佈南極半島一帶的脆弱海洋生態系統(Vulnerable Marine Ecosystems, VMEs)納入正式保護,美國加州科學院南極生物學家Susanne Lockhart博士再次成為潛水艇「座上客」,運用專業知識辨認、考察及記錄鮮為人知的南極海底生態

「能夠在一片本遭海冰圍封、不見天日的海床,見到如此多姿多采的生命,實在是大開眼界。我們將會利用今次考察的資料,促請南極海洋委員會(CCAMLR)把一帶海域劃為脆弱海洋生態系統,提供急切保護。

綠色和平美國辦公室海洋項目主管John Hocevar則再次成為「駕駛擔當」,並撰寫航海日誌分享科研之旅點滴[1]。以下節錄部份章節,帶你一睹南冰洋500米海底的隱世風光。

猶如刷子狀的柳珊瑚(Primnoid bottle brush coral)樣本。 © Greenpeace
猶如刷子狀的柳珊瑚(Primnoid bottle brush coral)樣本。 © Greenpeace

2月28日「這裡的生物多樣性出乎意料之高,尤其考慮到牠們是在平日遭海冰覆蓋的環境下生存,直到最近科學家還認為這些地區難有物種存活!原因之一是無數大大小小的降石(dropstones)沉落海床,為海洋生物提供容身之所,珊瑚與海綿等又可依附表面,同時為其他物種提供更豐富3D結構的棲息地。

我深感榮幸能夠成為首批威德爾海水底生態的見證者,但這些紀錄不過是南極海冰再創新低的旁枝末節。引用一位我最喜愛作者William Gibson的話,『氣候變化已在眼前,只是其影響並非平均分配。』氣候危機的禍害只會愈趨激烈,而人類文明要解答的問題相當簡單:我們是否願意遵從科學之言,減少肉食、遠離化石燃料……抑或留給後代一個不再宜居的地球?」

海綿與珊瑚;2月28日攝於南緯65度威德爾海。 © Greenpeace
海綿與珊瑚;2月28日攝於南緯65度威德爾海。 © Greenpeace

3月1日「海綿與珊瑚滿佈整面峭壁,甚至在我們嘗試拍攝大八爪魚時遮蔽僅有光線、折射影子;而我們也要控制潛水艇倒駛,相框才足夠拍攝八爪魚的龐大身軀。那裡還有海羊齒(feather stars)、蝸牛魚(snail fish)等物種,叫人情不自禁說了無數次“this is nuts!(太瘋狂了)”,亦令我慶幸當時咪高峰並沒有錄音。我相信今次航程蒐集的證據,足以令這片海域獲納入脆弱海洋生態系統保障。」

以行動落實守護海洋

資助綠色和平獨立科研工作,推動2030年前保護全球30%海洋!

捐款支持
孔珊瑚、海綿、海百合與陽隧足;3月2日攝於Bransfield Strait。 © Greenpeace
孔珊瑚、海綿、海百合與陽隧足;3月2日攝於Bransfield Strait。 © Greenpeace

3月3日「我曾經以為,論生物色彩、數目、種類之多,沒有地方能媲美熱帶珊瑚礁。而我們竟在冰冷、漆黑的南極深處遇上雷同場面,舉目所見,幾乎沒有『留白』。這正是我們處身此時此地的原因:盼望改變人們對海洋的觀感。

從成長地長灘島的潮池與河口、研究院附近的佛羅里達珊瑚礁,以至與綠色和平一起探索的北極與南極,我總是找到驚喜、奇觀:讓我們保護心愛之物。」

海綿、被囊類、苔蘚蟲與水螅體;3月3日攝於Active Sound。 © Greenpeace
海綿、被囊類、苔蘚蟲與水螅體;3月3日攝於Active Sound。 © Greenpeace

3月5日「又是一趟美好旅程,物種豐盛而多元化。我們遇見龐大的玻璃海綿(glass sponges),還採集了一些奇異樣本:巨大海蜘蛛身上的寄生蟲,足以誘發噩夢;某種猶如黑色網球裏一團發光凝膠的軟體動物(mollusk);一種我從未看過的軟珊瑚;橙色與黃色的苔蘚蟲(bryozoans),還有岩石上一些我毫無頭緒是何許物種的生物。我只知道,科學團隊很滿意。」

雖然南極考察之旅暫告一段落,但極地曙光號回程南美洲稍作補給後,就會出發前往另一生態寶庫「藍洞」(Blue Hole);而DeepWorker潛水艇亦會再次出動,記錄遠洋魷釣船等捕魚工業如何掏空當地海洋生態

綠色和平美國辦公室團隊在紐約第一聯合廣場千禧酒店外牆,投射支持制訂全球海洋公約的訊息,確保代表團看得見全球500萬人的心聲。 © Stephanie Keith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美國辦公室團隊在紐約第一聯合廣場千禧酒店外牆,投射支持制訂全球海洋公約的訊息,確保代表團看得見全球500萬人的心聲。 © Stephanie Keith / Greenpeace

同一時間,正於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全球海洋公約會議踏入第二周,雖然會場執行嚴格防疫限制,把大部份公民社會聲音拒諸門外,仍無阻綠色和平團隊繼續尋求發聲機會,包括3月9日在鄰近酒店外牆以投影方式,呈現全球接近500萬人聯署促請保護海洋的訴求,並把握會前會後甚至午飯時間,爭取與各國代表團對話、會面,敦促他們把握機會制訂強而有力的條約框架,邁向2030年保護30%海洋的願景。

[1] Field Notes - Diving Deep: Antarctica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