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海洋
3 mins

【世界鯨魚日】新年新航程 印度洋有隻大海小鯨?

作者: 綠色和平

如何傳神形容體型龐大的鯨魚?巨無霸、龐然大物;相等於多少隻大象重量、多少架雙層巴士長度,甚至引用「利維坦」(leviathans)傳說,或與滅絕恐龍一較高下?偏偏有種以印度洋為家的鯨魚,名字叫侏儒藍鯨(Pygmy Blue Whale)?綠色和平船艦極地曙光號踏上新一年海洋科研航程,適逢本周日世界鯨魚日,和你從這個獨特種類說起,一窺鯨魚生存的窘境與希望。

身長相若 侏儒藍鯨體重減半

侏儒藍鯨是藍鯨(blue whale)的熱帶亞種,24米身長僅比30米的藍鯨短小一些,體重卻只有其南極近親的一半左右。而很多鯨魚亞種,不過是近來才被發現。

侏儒藍鯨在非洲莫桑比克對開海域躍出水面一刻,視覺效果同樣澎拜! © Paul Hilton / Greenpeace
侏儒藍鯨在非洲莫桑比克對開海域躍出水面一刻,視覺效果同樣澎拜! © Paul Hilton / Greenpeace

商業捕鯨在19至20世紀一度盛行,尤其使藍鯨等身軀龐大的品種瀕臨滅絕,而我們現在才真正了解人類的捕獵如何影響不同鯨魚族群、種類及整個海洋;其後部份捕鯨國家共同成立國際捕鯨委員會(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當時連如何記錄品種亦存在分歧,卻總算大概得知有多少鯨魚遭殃。現今科學則進一步證明,無論繁衍習性、溝通方式或生活日常,我們對全球鯨魚生態的認知依然淺薄,亦不時有新亞種或品種驚喜登場。

延伸閱讀:450隻谷底反彈!座頭鯨強勢回歸的啟示

那又如何?當我們認識到某種鯨魚(也適用於其他動物)實際由不同族群或亞種組成,意味牠們比單一族群承受更大風險:特定生存條件與有限洄游範圍,令個別海域的覓食與繁殖空間能否排除人為干擾變得更為重要。綜觀全球,大規模商業捕鯨,使藍鯨數目驟降至原來的1%,而我們更可能不知不覺地永遠失去某些亞種或族群。

儲碳英雄 需要海洋保護區

其中侏儒藍鯨在印度洋的遭遇,與牠們的南極近親截然不同──各種海洋產業的威脅步步進迫,包括工程噪音、棲息地破壞、繁忙航運釀成鯨船相撞(ship strikes),亦逃不過影響全球的氣候危機。

即使商業捕鯨受到規管,各種鯨豚仍然面對不同威脅,例如去年7月意大利西西里島對外海岸有抹香鯨遭尾部纏繞被困。 © Carmelo Isgrò - MuMa-Museo del Mare di
即使商業捕鯨受到規管,各種鯨豚仍然面對不同威脅,例如去年7月意大利西西里島對外海岸有抹香鯨遭尾部纏繞被困。 © Carmelo Isgrò - MuMa-Museo del Mare di

同一時間,我們知道這些「大海小鯨」不只有自身生存權利,其儲碳能力也在應對氣候危機扮演重要角色,可謂維繫廣闊海洋健康及生命力的「英雄」。要保障牠們的未來,唯一途徑就是好好守護海洋家園;因應鯨魚長壽、長途遷徙的習性,我們需要把大範圍海洋確立為保護區,不只保障重要覓食與繁殖地,也給予牠們足夠生活空間,茁壯成長。

延伸閱讀:經濟學家減碳殺手鐧:每條鯨魚可存封33噸碳

世界鯨魚日 齊來推動海洋公約!

世界鯨魚日(World Whale Day)由太平洋鯨魚基金會(Pacific Whales Foundation)於1980年發起,以電影節、長跑賽、嘉年華等方式喚起大眾關注每年於夏威夷茂宜島(Maui)一帶洄游遷徙的座頭鯨,並支持保育工作,最初定於4月25日地球日,後來改為每年2月第3個星期日,因此今年世界鯨魚日就是2月21日!

台灣水手黃懿萱(小豚)去年曾與香港支持者分享船上生活點滴,今年再次隨船出發前往印度洋展開科研任務。 © Abbie Trayler-Smith / Greenpeace
台灣水手黃懿萱(小豚)去年曾與香港支持者分享船上生活點滴,今年再次隨船出發前往印度洋展開科研任務。 © Abbie Trayler-Smith / Greenpeace

1986年,得到公眾廣泛輿論推動下,全球正式禁止商業捕鯨;來到今年,群眾力量再次成為關鍵,因為各國政府將於8月商討聯合國全球海洋公約,若得以落實,可望建立基礎框架,促成2030年把全球最少30%海洋列為保護區網絡的目標,守護鯨魚與牠們的家園。

綠色和平船艦極地曙光號目前正身處印度洋展開科學研究工作,記錄這片屬於全人類的海洋受到何等威脅,進而促請各國政府採取實質行動加以保護。邀請你一起加入全球350萬海洋守護者的行列,推動成立全球海洋公約!

以行動落實守護海洋

資助綠色和平獨立科研工作,推動2030年前保護全球30%海洋!

捐款支持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