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生活
3 mins

減法生活 加法人生

作者: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鄧敏琳

原文刊於2017年2月20日《星島日報》綠色論壇

書店的暢銷書排行榜,是窺探一個城市的窗口。往年心理勵志書總是高踞誠品書店暢書銷榜前列。不過,剛出爐的「二○一六年度誠品十大暢書銷排行榜」,不論香港還是台灣,如何處理「煩」成為了熱門閱讀主題,例如如何減少煩惱,好好睡一覺。大家都渴望簡單生活,追求身心平靜。近年「斷捨離」、「簡單生活提案」等題材的書籍大行其道,更進駐各大書店的當眼位置,無論是眾人嚮往的北歐式生活、日本達人所教授的減少物欲及收納方案、還是一年不買新衣等各種有趣的生活實驗,凡此種種,無疑反映了香港煩躁不安的心理狀態。

香港人對好生活的想像是甚麼?多年以來我們都習慣將消費和快樂畫上等號,並視購物為紓壓及消磨時間的捷徑。不過,愈來愈多人發現,購物不但無法改善他們的生活質素,活出精采人生,更墮入消費的漩渦裏,沉迷購物,無法自拔。綠色和平最新發表的《消費習慣與心理調查》(下稱調查),發現四成人的「購物忍手期」少於一星期,近三成人每月購物多於一次,每月平均花費近八百港元置裝。

愈買真的愈快樂?

調查拆解了「愈買愈快樂」的迷思,高達八成香港人相信穿好看的衣服會帶來自信,購物後亦會感到滿足和刺激,不過,這些滿足和興奮感轉眼即逝,六成人認為這種興奮感在一日內消磨殆盡,甚至有三成半人表示,當購物的刺激感消失後會更覺空虛,於是再次購物,形成「購物、空虛、再購物」的惡性循環。

香港是消費至死的社會,由大街小巷至網絡世界,不斷加劇購物的惡性循環。伴隨着大型屋苑及地鐵站而興建的商場,在本港的城市規劃佔重要地位。不難想像,出門到回家的路程,總會經過大同小異的商店,當中以時裝店尤甚,速食時裝店幾乎每個星期都有新的推廣及新衣上架,刺激我們購物的欲望。

加上現時的社交媒體亦充斥着購物資訊,各式各樣的推銷伎倆暗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調查發現六成人指面書、Instagram及名人推介勾起他們對購物的欲望,因此衝動消費,又或曾經因為買一送一、免運費等促銷而買下想要而非需要的物品,有三成人更會因為期間限定而買下不喜歡的物品。

衝動購物無助心靈富足

這種消費模式除了落得一屋雜物之餘,亦加重自身的經濟負擔,調查顯示,逾八成人曾購買自己不能負擔的物品,而九成受訪者曾隱瞞消費使費,不想讓人覺得自己「大使」,自己也覺得購物使費過於高昂。

衝動購物不但無法令心靈富足,更加重地球的負擔。近年興起的「斷捨離」和綠色和平提倡的「減法生活」,旨在通過檢視自己的消費習慣及所擁有的物品,了解對自己重要的事與物是甚麼。實踐「減法生活」,第一步可從整理自己的衣櫃開始——打開自己的衣櫃,看看有多少衣服在過去一年從未穿過?是否擁有還未剪牌的新衣?有些人會發現,自己擁有很多衣服,但經常穿着的只有數件;也有人發現,自己因為幻想成廣告的模特兒,買下完全不合乎自己風格的衣服。快樂與幸福,是我們共同追求的願望,從衣櫃開始,逐步實踐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減法生活,迎接加法人生。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