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生活
5 mins

【節氣有時】2023 年 11 月:立冬、小雪入冬與沸騰之間 適應氣候新常態

作者: 綠色和平專欄作者葉慶明

二十四節氣中的冬季,由「立冬」、「小雪」開始。11 月「入冬」,白日氣溫卻未脫夏;環顧世界,南極海冰面積創新低,氣候沸騰;看見各處戰火正蔓延,人道世界跌入寒冬;冰火相煎,好多事情令人低落沮喪,趁我們還可與自然之母緊緊擁抱,就在這個觀鳥賞紅葉的季度,從自然界中抓緊生命的色彩和韻律。

立冬齊添儀式感 緊記山野不留痕

嚴寒未至,樹上掛綠,黃葉落地──初冬的景致,就是冬日繽紛。 © helen yip
嚴寒未至,樹上掛綠,黃葉落地──初冬的景致,就是冬日繽紛。 © helen yip

立冬,揭開冬季的序幕。古語云:「冬者,終也,萬物皆收藏也。」萬物趨於休止,草木換色,動物準備避寒冬;作物收成,農家將之收藏入庫。觀乎節氣當中的物候,我們可掌握冬之初的氣候自然變化。

每個節氣為期 15 日,頭五天是初候或一候;立冬「初候」水始冰,北方地區,水開始漸漸結冰,我們身處南方也開始感覺寒意。立冬「二候」地始凍,再過 5 日,土地也冷凍起來。立冬「三候」雉入大水為蜃,雉是野雞,泛指大型的禽鳥類,蜃是大蛤;這時候,野雞一類的大鳥都因天氣變冷不多見了,反而海邊蛤類因不必躲避鳥獸而出現海邊。

轉用現代科學的語言,「立冬」過後,日照時間繼續縮短,正午太陽的高度繼續降低,南北地方的溫差擴大。北方呈現冬日景致,寒意增,風乾物燥;自然界為準備避寒,逐步呈現凋零狀況。南方到了公曆 11 月,人們也明顯感受到天氣的變化,變得更涼更乾燥;常綠樹與落葉樹開始看出分別來,冬候鳥更顯盛況。

初冬時分,地表經歷之前較長日照時間,所儲藏的熱量還未耗盡;無風晴朗的日子,天氣暖和怡人,正是郊遊的最佳時節。不過,空氣中土壤裏濕氣大減,緊記山野不留痕,山林防火尤其重要,必須小心火種!

入冬天高氣清的日子,黃昏時分,與家人朋友或自己一人也好,走到海濱觀賞落霞美景、水鳥劃空飛翔,吹著海風聽著浪濤,讓自然陶冶心靈,生活可以很有儀式感。 © helen yip
入冬天高氣清的日子,黃昏時分,與家人朋友或自己一人也好,走到海濱觀賞落霞美景、水鳥劃空飛翔,吹著海風聽著浪濤,讓自然陶冶心靈,生活可以很有儀式感。 © helen yip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古人對於每個季節的開始、對天地的恩賜,皆心存感激──立冬之時,帝王會率群臣到遠郊設壇「迎冬」[1]。我們現代人一向注重立春立秋,何妨平等看待今年 11 月 8 日的「立冬」,增添對四時物候的儀式感──抓緊初冬的自然日常,賞葉觀鳥,好好擁抱大自然,好好迎冬。

【節氣有時】2023 年 11 月小筆記

立冬在 11 月 8 日(農曆九月二十五日)
立冬「三候」—— 初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小雪在 11 月 22 日 (農曆十月初十)
小雪「三候」—— 初候,虹藏不見;二候,天騰地降;三候,閉塞成冬

小雪入冬非常態 香港、南極同創升溫趨勢

冬季第二個節氣是「小雪」。古籍《群芳譜》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2]。冬的六個節氣到了第二個,天氣已經「非常冬天」至會降雪;小者,未盛,表達降雪的程度。

可惜這個世代已經由「全球暖化」過渡到「氣候沸騰」,冬意不再似預期。本該不受人為影響的極地,飽受氣候危機煎熬,嚴寒並非常態。

根據 10 月 23 日《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發表的研究[3]預計,西南極洲(West Antarctic)冰川周邊的水域,部分變暖速度將比過去快三倍。這份研究重點是環繞著南極洲部分最大冰川的阿蒙森海(Amundsen Sea),《華盛頓郵報》相關報導以「海平面上升警號,南極西部冰蓋融化『無可避免』」為題[4],指出科學家早已確定北極周圍的海冰正在「不可逆轉」地變薄,南極海冰相對而言一直比較穩定。不過事到如今,南極的海冰也可能顯示急劇減少的跡象。是項研究有助確立氣候危機的科學認知,人類可能已將部分極地冰系統推過臨界點,並不斷惡化。

報告的主要作者 Kaitlin Naughten 承認,研究可能助長人們的氣候焦慮,但仍然顯示採取氣候行動的重要性──即使無法避免西南極的融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限制全球暖化的行動不能停止,因為我們還要制止東南極洲的海冰融化,阻擋極端熱浪的惡化。

南極太遙遠了嗎?提供一些本地數據讓你參考。香港天文台自 1884 年開始有天氣數據記錄,他們檢視過百年的「小雪」數據,包括從 1961 年開始就每個 30 年「小雪」的正常最高氣溫作統計,得出 1961 - 1990 年是攝氏 22.9 度,1971 - 2000 年是攝氏 23.1 度;到了 1981 - 2010 年的攝氏 23.3 度, 而 1991 - 2020 年則是攝氏 23.7 度。從四個 30 年的數字,不難看到上升的趨勢[5]。不如約定你,今年小雪,一起留意當日的氣溫。雖然只是簡單觀察,希望啟發你多關心正確切影響我們的氣候。

香港原生的楓香樹,是我們熟悉的冬日紅葉樹。其實其葉片的形態也十分亮眼,你會在春夏秋季也同樣欣賞楓香嗎? © helen yip
香港原生的楓香樹,是我們熟悉的冬日紅葉樹。其實其葉片的形態也十分亮眼,你會在春夏秋季也同樣欣賞楓香嗎? © helen yip

氣候政策須以人為本

攜手促請政府提高酷熱天氣下的戶外工作保障,消除「氣候不公」。

聯署加入氣候行動

紅葉季節 2023 份外鮮艷 原因是極端天氣?

從立冬到小雪,周遭的自然環境和物象有什麽變化?且參考「小雪三候」,小雪「初候」,虹藏不見;小雪「二候」,天騰地降;「三候」,閉塞成冬,連貫地描述冬季推移的天氣現象。古人以為彩虹之出現,緣於天地陰陽之氣交泰──冬季展開,陰氣旺陽氣隱,天虹就不會出現;冬天繼續推進,天的陽氣上升,地的陰氣下降,是以陰陽不交,天地不通,是為天地閉塞,萬物少了生機,轉入嚴冬。

銀杏樹的葉片非常優美,冬季落葉前會先換上悅目的黃裝。 © helen yip
銀杏樹的葉片非常優美,冬季落葉前會先換上悅目的黃裝。 © helen yip

四季交替,到了一年之末,大自然的生態進入休閉狀態,這是自然的定律。身處香港,10 月中後期,早晚之間,秋涼的溫度很是舒泰,不少日子天高氣清。感謝自然之母尚未完全捨棄我們,讓我們依然感受到季節的變化,縱然界綫愈來愈模糊了。

移居外地的香港人,假如你身處北半球,這個初冬賞楓賞紅葉,可能獲得更壯麗的景色,但背後的原因,竟然是這年頭一系列的極端天氣事件!

《紐約時報》早前一篇專題介紹賞紅葉的美國五大景點[6],並引述林業專家指出,經歷夏天嚴重的高溫、乾旱和洪水災害,連串混亂和極端的氣候事件,會給樹木和樹葉帶來異常的壓力,壓力或會使樹木提前落葉,但也會使葉的顏色更鮮艷,當中鮮紅色、橙色和黃色會更強烈。而紅葉的鮮豔程度,還取決於樹木所處地方是否經歷涼爽和乾燥的秋季天氣。

冬季賞楓紅,令人迷醉。紅葉卻可能因為連環極端氣候事件受壓而變得更艷麗──賞葉,原來可以是氣候新常態的凄美反映。 © helen yip
冬季賞楓紅,令人迷醉。紅葉卻可能因為連環極端氣候事件受壓而變得更艷麗──賞葉,原來可以是氣候新常態的凄美反映。 © helen yip

承接上文說到西南極的海冰,這個世代地球的氣候與自然環境,已經遭受人為大舉侵擾而打亂,極端氣候漸成新常態。在我們努力嘗試作出行動,緩解氣候新常態之時,我們也要學習適應這些新常態。而世事之玄妙在於,可怕可懼的環境中也有機會透出斑斕美麗,大自然就是如此令人可敬可畏。

【節氣有時】系列
「二十四節氣」 2016 年獲聯合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這套中國曆法中精深的時令系統,糅合天文、地理、氣候、物種、農耕、習俗的學問,值得我們用心應用。邀請你與我在日常中、親親大自然時,對應二十四節氣,多一番觀察與思考!2023 年,此專欄將按每月的節氣,與你縱遊香港自然界,一起感應節氣有時,自然有序。

[1] 《二十四節氣 常識一本通》張超編,(龍圖騰文化出版發行),330頁。
[2] 《二十四節氣 常識一本通》張超編,(龍圖騰文化出版發行),340頁。
[3] Naughten, K.A., Holland, P.R. & De Rydt, J. Unavoidable future increase in West Antarctic ice-shelf melting ove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at. Clim. Chang. (2023).
[4] West Antarctic ice sheet faces 'unavoidable' melting, a warning for sea level rise The Washington Post, Oct 23 2023
[5] 由香港天文台錄得的小雪氣候資料 (時期: 由1884 - 2022年 , 1940-1946除外)
[6] 5 Places to Bask in Spectacular Foliage This Fall, New York Times, Sep 25 2023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