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生活
5 mins

【節氣有時】2023 年 5 月:立夏、小滿賀天后誕、佛誕 守護海洋尚好生之德

作者: 綠色和平專欄作者葉慶明

五月天,二十四節氣「立夏」為夏之 6 個節氣打頭陣。告別春天,氣溫持續上升,雀鳥、昆蟲更活躍了,植物由青嫩變綠,農作物果籽開始「小滿」。這月我們還會慶賀天后誕和佛誕。

泳季開始之際,還有值得你留意的海洋科學消息:香港發現新的水母物種、東平洲海岸公園繪製底棲生境地圖──趁着恭敬天后及普渡眾生的節慶,投入守護海洋,豈不更有意思?

立夏天子嘗新麥 小滿農作成熟時

5 月的節氣立夏、小滿,名氣或不如小暑、大暑等其他夏季節氣,那麽讓我們先多認識兩者,從中領略更多二十四節氣的精妙。

向春季道別,立夏揭開夏天舞台的布幔。古人有「立夏節」,對此節氣極為重視──萬物在溫暖氣候中漸漸成長,春天播種、夏天收成的農作到了生長後期,為夏造定局,民間故有「立夏看夏」之說;按史書記載,天子會率領大臣舉行迎夏儀式,包括下令主管山林田野的官員巡行,對農民辛勞農事表達勉勵;農官獻上新麥時,天子還會到宗廟舉行嘗新麥的禮儀[1]

立夏的氣候,依然拖着暮春的尾巴,夏季到了小滿就全面開展。春播作物,到了此時生長旺盛,小麥的籽粒逐漸飽滿,接近成熟,果樹的果實也開始膨大。

5 月迎夏,中環美利酒店的節果決明 (Cassia javanica)盛開了,成為香港城市一道自然美麗風景。欣賞這白與嫣紅雨(英文俗名 pink & white shower),不止「小滿」而是大滿足。 © helen yip
5 月迎夏,中環美利酒店的節果決明 (Cassia javanica)盛開了,成為香港城市一道自然美麗風景。欣賞這白與嫣紅雨(英文俗名 pink & white shower),不止「小滿」而是大滿足。 © helen yip

二十四節氣,各有三候。講述立夏、小滿的三候前,先重溫何謂「七十二候」,上月在【節氣有時】系列首度向你介紹,在此再為你簡單解釋(有興趣請翻看上期專欄)──古人研究天文氣象與大自然的關係,並融匯於曆法計算,留意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的編排內蘊,就領略到這份智慧的綱領。

至於再精細的觀察和分析,則可見於「七十二候」。基於每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節氣,將二十四節氣細分,時節與氣候、農事、物候緊緊相連。

立夏的三候:「初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小滿的三候:「初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

昆蟲、植物、農作,聲畫動作,生死枯榮,三候以簡單幾個字表達,卻繪畫出譜有聲效的夏初田間自然生態景象。螻蟈(音:樓國)即螻蛄(音:姑),與蝗蟲、蟋蟀和螽斯同屬直翅目這個昆蟲大總類。立夏期間,我們首先聽到螻蛄聒噪鳴叫,接着看到蚯蚓忙碌翻土,然後王瓜沿蔓藤攀爬生長。

到了小滿,苦菜先展現枝繁葉茂;初春長出來、喜陰的草,在強烈陽光下開始枯靡;麥子到這個節氣尾端,接近成熟。(附記,古人描述農作物的周期,生長的時間叫「春」,成熟的時間叫「秋」。)

5 月迎夏,另一道香港城市自然的美麗風景:藍花楹(Jacaranda mimosifolia)為市面添上一種紫藍幽美、為我們帶來生活的小確幸,也可稱之為「小滿」吧? © helen yip
5 月迎夏,另一道香港城市自然的美麗風景:藍花楹(Jacaranda mimosifolia)為市面添上一種紫藍幽美、為我們帶來生活的小確幸,也可稱之為「小滿」吧? © helen yip

我們這個世代,通常透過廣播媒體汲取大自然生態知識,經典如英國大衛愛登堡爵士(David Attenborough)的電視紀錄片。除了對「阿Sir」(大衛愛登堡爵士別稱)有無限敬意,還有無數科學家和電視攝製團隊,注入高度專業和認真,將地球的自然世界鉅細無遺帶進我們的廳堂,近年更加針對氣候變化、物種危機的資訊,推廣環境保護,功德無量。

不過,撰寫專欄時對「二十四節氣」愈浸淫其中,繼而探究「七十二候」,讓我發現到這套流傳久遠的傳統智慧,內含很多與大自然相關的學問,古人仔細觀察氣象與自然循環,然後將對物候的了解與人類的農事結合,對萬物四時施予尊重且善用,根本就是結合到自然、天文、科學、人文精深但又貼地的學問,倒是值得大家好好鑽研和仰賴的寶貴資源。

【節氣有時】2023 年 5 月小筆記

立夏在 5 月 6 日(農曆閏三月十七日)
立夏的「三候」——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

小滿在 5 月 21 日 (農曆四月初三)
小滿的「三候」——苦菜秀,靡草死,麥秋至

天后誕在 5 月 12 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
佛誕/浴佛節在 5 月 26 日 (農曆四月初八)
5 月 26 日佛誕,也是長洲太平清醮的正醮日子

認識裸買重用回收

指南內含裸買地圖、重用與回收貼士,幫助大眾培養環保生活新習慣!

免費下載環保指南

佛誕、天后誕、長洲太平清醮 重拾復常儀式感

過去幾年,所有傳統節慶都無法舉行大型慶祝或慣常儀式,對民間的氣氛、信仰和文化傳承均是損失。經歷三年多疫情後的「復常」,讓我們深深感應並實踐平常是福。這個 5 月中及下旬有天后誕和佛誕,而佛誕也正值長洲太平清醮的醮期,今年的節日且在星期五,相關活動大概都會跨越周末,氣氛該會更濃重。我躍躍欲試,也推薦你選擇參與其中。

香港從前是個漁港,對天后誕、長洲飄色和搶包山尤其有種莫名的親切。天后是我們民間信仰的海洋之神,守護漁民也保佑居於海岸的我們──香港是個沿海城市,海洋賜予我們生活和繁華的無窮條件和資源,敢說我們對海洋的認識和珍惜只是一般,但不要甘於麻木和無知,日常遊樂時可更用心欣賞、認識當中的生態,已經是個好開始。心動不如行動,先與你分享近日公佈的香港海洋開心大發現。

這不是外國的潛水勝地,而是香港的研究團隊在東平洲海岸公園記錄到石珊瑚目盤珊瑚屬的實況。 (截圖:Benthic Habitat Mapping of Tung Ping Chau Marine Park 網站)
這不是外國的潛水勝地,而是香港的研究團隊在東平洲海岸公園記錄到石珊瑚目盤珊瑚屬的實況。 (截圖:Benthic Habitat Mapping of Tung Ping Chau Marine Park 網站)

香港海洋新物種!24 隻眼睛的米埔三槳水母

今年 4 月下旬,香港浸會大學研究團隊公佈在中國水域首度發現箱型水母物種[2],因為發現的地點是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這個物種命名為「米埔三槳水母」(Tripedalia maipoensis。「三槳水母」是水母家族中「箱型水母」下的一個科──「箱型水母」特色是傘狀身軀呈立方形、像個箱子,觸手對人類有毒;另一個特徵是有 24 隻眼睛,平均分配身軀四面;而「三槳水母」的觸手,基部有類似船槳的結構,令牠們游得更快。

至於今次發現身體透明無色、平均長 1.5 厘米的「米埔三槳水母」,則為「三槳水母」科增添全球第 4 個成員;研究團隊的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分享到,米埔這個自然保護區,進行的生態科研歷史悠久且深入,今時今日依然有新發現,反映香港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並指香港有必要保護所有物種,不只是水母[3]

箱形水母新物種「米埔三槳水母」。 (截圖:香港浸會大學浸大研究網站)
箱形水母新物種「米埔三槳水母」。 (截圖:香港浸會大學浸大研究網站)

東平洲海岸公園生境地圖 珊瑚、馬尾藻長知識

香港人喜愛享受郊遊樂,從秋至春,大家忙去行山遠足;如今氣溫漸轉灼熱,活動場地移至水上,海灘和海岸熱鬧起來。喜歡親親大自然的朋友,相信都會支持守護香港的郊野公園,可否也呼籲大家,不要忽略守護香港的海洋資源?最近聽了漁護署的海岸公園講座,主題是「東平洲海岸公園底棲生境地圖繪製」[4],聽後蠻感鼓舞,樂見當局和科學界投入更多努力和資源,探索香港的海洋生態。

底棲,就是居於海床的意思。東平洲的海域早在 2001 年劃入海岸公園範圍,喜歡香港生態和潛水的朋友,一定知道其豐富海洋資源包括珊瑚和海藻。2018 年開始,研究團隊採用當年嶄新的海床繪製技術,配合其他科研器材,大幅改善過往小範圍且主要依靠人手的生態調查方式── 3 年的研究成果,是繪製出生境地圖,增進了解東平洲海岸公園底棲生境的範圍、類型和覆蓋率,讓有關方面掌握更全面的生態資料,以供長期監察、維持甚至改進海岸公園的生物多樣性之用。

是次研究發現,東平洲的馬尾藻林範圍比已知更廣闊,由西面的龍落水跨至北面的斬頸洲和洲尾角附近水域;珊瑚方面,除了更清晰海岸公園的石珊瑚、八放珊瑚與黑珊瑚分佈,並新發現了一處以柳珊瑚為主的八放珊瑚生境

這次底棲生境研究,發現了馬尾藻林在東平洲海岸公園廣泛區域出現。 (截圖:Benthic Habitat Mapping of Tung Ping Chau Marine Park 網站)
這次底棲生境研究,發現了馬尾藻林在東平洲海岸公園廣泛區域出現。 (截圖:Benthic Habitat Mapping of Tung Ping Chau Marine Park 網站)

你也許不瞭解珊瑚的分類,或不清楚馬尾藻林的生態價值,不要緊,推薦你瀏覽相關網站[5],來一趟眼睛旅行,欣賞那裏優美和豐富的海洋生態,足以讓你更肯定「香港真係好靚」,就從多認識東平洲海岸公園,和擁抱不少生態朋友、科研人員為守護海洋資源的努力,下次進行海上活動的時候,多一分欣賞和珍惜。

文末寄語, 5 月 26 日是佛誕的日子,佛教徒重「不殺生」,好生之德實是普世價值,希望一切活動以「好生」、「護生」為旨,我們也不止於一年某些日子或人與人之間發揚慈悲之心,推而廣之,對動物、植物、大地、海洋和地球,也多加愛護、守護

同樣是祈求「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綠色和平台北辦公室在今年大甲媽祖遶境前發表研究,指出若不積極減碳,估算沿途溫度到 2050 年將達 29-32°C,並於起駕日化身「媽保小尖兵」,出動兩台搭配太陽能設備的三輪車,以 100% 可再生能源為信眾提供充電服務。 © Greenpeace
同樣是祈求「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綠色和平台北辦公室在今年大甲媽祖遶境前發表研究,指出若不積極減碳,估算沿途溫度到 2050 年將達 29-32°C,並於起駕日化身「媽保小尖兵」,出動兩台搭配太陽能設備的三輪車,以 100% 可再生能源為信眾提供充電服務。 © Greenpeace

【節氣有時】系列
「二十四節氣」 2016 年獲聯合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這套中國曆法中精深的時令系統,糅合天文、地理、氣候、物種、農耕、習俗的學問,值得我們用心應用。邀請你與我在日常中、親親大自然時,對應二十四節氣,多一番觀察與思考!2023 年,此專欄將按每月的節氣,與你縱遊香港自然界,一起感應節氣有時,自然有序。

[1] 王曉梅主編 《二十四節氣 春夏秋冬的生活智慧》ISBN 97809981881384
[2] 浸大領導團隊在香港米埔發現箱形水母新物種;香港浸會大學
[3] 香港發現新物種! 米埔三槳水母;am730
[4] 東平洲海岸公園底棲生境地圖繪製;香港生物多樣性資訊站
[5] Benthic Habitat Mapping of Tung Ping Chau Marine Park 網站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