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生活
4 mins

美味海鮮暗藏健康風險 節日大餐恐變三大污染物盛宴?

作者: 綠色和平特約記者華嘉昌

香港人對海鮮的鍾愛程度真的不用多說,過時過節的餐桌上總會找到海鮮。2018 年的調查顯示,香港人均海鮮消耗量在亞洲排行第二、全球排行第八。單單在 2017 年,平均每個香港人就進食了 66.5 公斤海鮮。

可是海鮮內含有種種污染物,可能長遠影響人體健康,情況令人擔憂。就讓我們為大家剖析 3 大海鮮污染物,以及教大家如何精明選擇海鮮。

重金屬中毒 層層遞增

根據食物安全中心的資料,2022 年所發出的 31 個食物警報中,海鮮就佔了 8 個,其中一個個案為進口章魚的重金屬鎘含量超標。鎘、鉛、砷和汞等都是在海鮮中常見的重金屬污染物,有關污染物的含量受法律規管,如果攝入過量重金屬,可能會出現各種中毒現象:例如鎘中毒可能會損害腸胃道,影響肝臟、心臟和腎臟功能。

雖然以上提及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但重金屬污染的主要來源,還是人類工業活動及不當排污。例如鎘就是十分重要的工業原材料,常用於生產電池及電子產品。本地著名的流浮山生蠔便曾在 2009 年及 2021 年分別驗出重金屬鉛、汞及鎘超標;專家回應有關報告時均指出,可能與鄰近地區的工業污染有關。

綠色和平早年重點環保工作,亦包括持續追蹤不當工業排污源頭,保障人體免受重金屬等健康風險。 © John Novis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早年重點環保工作,亦包括持續追蹤不當工業排污源頭,保障人體免受重金屬等健康風險。 © John Novis / Greenpeace

值得一提的是,海洋生物攝入重金屬之後,連帶引發生物累積性(Bioaccumulation)及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重金屬會於海鮮的內臟殘留,而且會隨着食物鏈層層累積──換句話說,位於食物鏈頂層的大魚,將有機會攝取更多重金屬,進食這些海產對人體也有較大風險。

認識裸買重用回收

指南內含裸買地圖、重用與回收貼士,幫助大眾培養環保生活新習慣!

免費下載環保指南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寂靜了春天

可能一般人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名稱有點陌生,但相信不少人都聽過殺蟲劑滴滴涕(DDT)。美國生物學家 Rachel Carson 於 1962 年出版了具劃時代意義的書籍《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就曾揭示滴滴涕對人類的禍害,並促使美國於 1972 年發出禁令,而滴滴涕就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之一。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是指具毒性的化學品,可長久存在於自然環境中,不易被分解。這些化學品主要分為 3 類:除害劑(殺蟲藥)、工業化學品及其副產品。這些物質不但對人體健康及環境有害,還會在自然環境及食物鏈中累積。

惡名昭著的二噁英(Dioxins),也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一種──食物安全中心在 2014 年的報告中就指出,香港人每日攝入的二噁英和二噁英樣多氯聯苯(Dioxin-like PCBs)中,超過六成來自海產,雖然整體攝入份量尚未超標,安全性仍引起大眾疑慮。各國就限制及禁止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生產及使用,於 2001 年締結了《斯德哥爾摩公約》,多年來持續增加名單上的污染物,以加強對有害化學品的管制。

滴滴涕(DDT)的效用難以彌補它對環境的深遠危害,圖為綠色和平 90 年代末曾於尼泊爾一間學校附近發現大型 DDT 倉庫。 © Greenpeace / Nityawand Jayaraman
滴滴涕(DDT)的效用難以彌補它對環境的深遠危害,圖為綠色和平 90 年代末曾於尼泊爾一間學校附近發現大型 DDT 倉庫。 © Greenpeace / Nityawand Jayaraman

微塑膠污染 無處不在

微塑膠污染可說是近年熱門的海洋污染問題,已引起市民關注。微塑膠是指任何直徑或長度小於 5 毫米的塑膠,其來源可分為兩類,包括人類直接生產的微塑膠,常被用於護膚產品;第二類就是由較大件塑膠分裂而成的微塑膠。已有研究指出,微塑膠對人類的影響包括可能干擾內分泌、生殖系統,甚至致癌。

此外,微塑膠亦會吸收海水中的有毒化學物質,令這些污染物進入人體,影響健康。而小於 100 納米的微塑膠被稱為納米塑膠,更有可能進入人體的細胞及血液,干擾細胞運作、降低紅血球效率,可謂「越微小,越恐怖」。

綠色和平船艦彩虹勇士號 2018 年訪港,聯同香港教育大學團隊在本地水域進行微塑膠調查,揭露微塑膠濃度 3 年間增加 11 倍。© Greenpeace / Vincent Chan
綠色和平船艦彩虹勇士號 2018 年訪港,聯同香港教育大學團隊在本地水域進行微塑膠調查,揭露微塑膠濃度 3 年間增加 11 倍。© Greenpeace / Vincent Chan

綠色和平聯同香港教育大學於 2018 年在香港水域進行的微塑膠調查,就發現香港水域的微塑膠污染情況非常嚴重,每平方米海水中平均有 2.936 件微塑膠,比 3 年前同類調查的結果高出 11 倍,數據亦遠高於南中國海及葡萄牙進行的同類調查結果。

另外,根據 2022 年的報導,香港理工大學研究團隊在一個青口樣本中,發現最多 14 件微塑膠,從而推算香港人透過進食貝類,每人每年最多可吸入超過 1 萬顆微塑膠粒,數字驚人。

可惜至今港府仍未就食物中的微塑膠定立安全標準,沒有定期檢驗食水和食物中的微塑膠含量,亦沒有立法禁止微膠珠產品,只是推出自願性質的約章,推進「走塑」的步伐緩慢。

延伸閱讀:微塑膠首現人體血液 源頭減廢為環境也為健康

要食得安心 海鮮點樣揀?

不少人吃帶子、扇貝等海產時,都問應否吃其內臟,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不!因為重金屬一般會累積在海產內臟。此外,微塑膠亦會於食道及消化系統累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則累積在脂肪內,因此應該減少食用各種內臟及脂肪。而且上述提及的 3 類常見污染物,均有生物累積性及生物放大作用,因此市民應避免食用食物鏈頂層的大魚,以減少攝入污染物。

考慮到上述的累積作用,蔬菜等素食是比海產及肉類較安全的食物選擇,而且更低碳環保。準備節日大餐時不妨多菜少肉,那就吃得更加安心。

素食菜式一樣多滋味,讓你吃得更安全、環保、健康。 © Mitja Kobal / Greenpeace
素食菜式一樣多滋味,讓你吃得更安全、環保、健康。 © Mitja Kobal / Greenpeace

說到底,這些無處不在又影響健康的污染物,主要都是來自人類活動及工業污染。我們日常使用的各種化學品及塑膠產品等,都可能污染大自然,最終令人類自食其果。食物的安全檢驗只是最後把關,人們更應該做的,是主動「源頭除污」、「源頭走塑」,選用更天然環保的產品,就能防範污染於未然。

延伸閱讀:5大要點告訴你:為甚麼要關心海鮮來源?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