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生活
4 mins

【動物傳心師】低調的蜻蜓

作者: 綠色和平專欄作者馬屎

【動物傳心師】馬屎的話:香港動物的多樣性極為豐富,從長時間的田野生態調查和帶領自然教育的活動,慢慢對於不同動物的行為,做到心領神會。我想,這種難得的技能,或許可以作為翻譯員,為大眾拆解動物各種行為背後的寓意。這次帶來3億年前已經進化成熟,超凡但一直低調的蜻蜓

沒有人類的地球!

太陽如常發出熱和光,植物吸收並用來進行光合作用,合成各種炭、糖和氧氣。大氣層中氧氣的水平比今天高,達到35%。這個含量有助生物巨大化,恐龍的種類和數量達至頂峰,那是大家熟悉的侏羅紀年代,距今大約1億5千萬年。

那時的蜻蜓,展翅可達75厘米,與大小麻鷹差不多。牠們縱横各類濕地,以任意改變前、後、左、右、上、下等6個方向的的劃時代飛行技巧,隨意或明目張膽向其他生物追捕,或出其不意突襲。食物對牠們而言,垂手可得。這種無定向的飛行方式,速度之高,令我們不能確定蜻蜓是在覓食,還是嬉戲。

【動物傳心師】低調的蜻蜓 © 呂朗婷
【動物傳心師】低調的蜻蜓 © 呂朗婷

蜻蜓天堂

早在90年代,沙螺洞是公認的蜻蜓天堂。 那時全港的117種蜻蜓之中,沙螺洞可以找到70種,亦因此令這片荒廢的稻米梯田,被劃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在2004年政府的「新自然保育政策」之中,沙螺洞的生態價值,更被評為只是僅次於米埔自然保護區。可是,蜻蜓總是低調,牠們不會因為要「呃 like」 而装可愛。結果,牠們跟沙螺洞一同「迷失」了,以至近年沙螺洞發生各式騷擾濕地事件時,專家或傳媒只以迷人的螢火蟲作苦主,而非當地稀有的各種蜻蜓

網脈蜻 © 馬屎
網脈蜻 © 馬屎
截斑脈蜻 © 馬屎
截斑脈蜻 © 馬屎

文化裡的蜻蜓

在傳統中國文化裡,蜻蜓是農田裡的益蟲,牠們在水稻田上捕捉各種蝗蟲和稻弄蝶;在菜田上追逐東方菜粉蝶和蚜蟲;在瓜棚四周獵食瓜實蠅和臘蟬;在農舍仔細尋找白紋伊蚊和蒼蠅。本地的蜻蜓,最小只有1.5厘米,最大亦只是9厘米。小巧的身型,令牠們穿梭於鄉郊裡的各種生境時更俐落。由樹冠頂到雜草堆,牠們都來去自如。

斑麗翅蜻 © 馬屎
斑麗翅蜻 © 馬屎
雲斑蜻 © 馬屎
雲斑蜻 © 馬屎
曉褐蜻 © 馬屎
曉褐蜻 © 馬屎

多少個世紀,牠們堅守崗位,協助農夫控制蟲害和保障村民健康,卻少有詩人墨客去歌頌牠們的辛勞。原因可能是由於人類的眼晴,每秒鐘只能處理50帖影像,而蜻蜓每秒振翅高達30-40次,肉眼看得不夠快,於是我們常常以為蜻蜓只是在滑翔!又由於牠們的飛行秒速可達 20米,結果我們很多時只看見牠在眼前消失,又或是左右晃動,而無法以「目測」去量化牠們的付出。

蜻蜓的眼晴佔頭部面積,最多可達七成。古人含糊地感受到牠們的眼睛具有異常的力量,因此,以冶金和玻璃技術製作成「晴蜓眼」,成為諸侯、權貴的貼身飾物。到了2021年的今天,我們科技仍未能完全拆解蜻蜓的設計秘密。例如雖然我們知道在蜻蜓的眼中,所有生物的外表,經紫外線反射後,都成了色彩鮮明的閃光影像。影像經過由數以10萬計的單眼,組合而成為複眼處理後,都變成慢動作。於是,是捉是放,蜻蜓有足夠考慮的「時間」。這個能力,遠在3億年前已經成熟,但實際操作是怎樣?跟身體各器官協調來進行捕獵的機制又是如何?

錐腹蜻 © 馬屎
錐腹蜻 © 馬屎
黃頰扇蟌 © 馬屎
黃頰扇蟌 © 馬屎

免費獲取香港生態圖鑑

馬屎與畫家呂朗婷合著《香港の怪生物》電子書,圖文並茂帶您進入奇妙的自然世界!

立即下載

蜻蜓的未來

今天,河溪污染情況嚴重,濕地填土和截流猖獗,沒有清澈的溪流和濕地,蜻蜓的水生幼蟲無法順利成長!但蜻蜓仍是低調,不在乎!這份超群的自信,是由於遠在3億年前,牠們已清楚知道自己的自然角色和天賦能力,去蕪存菁,配合和適應環境的改變,結果進化出最終極的身體結構、最匹配的驅動程式和最率性的生活態度。經歷不知多少個「紀」之後,這套生活方式仍然柔韌有餘。身邊出現的不論是三葉蟲、是恐龍、是長毛象還是人類,都無法令牠們改變自遠古以前已養成的思想、行為和習性。

反觀人類就習慣改變環境來遷就自己,在短短幾百年間,搞風搞雨,導致氣候和環境翻天覆地,以至我們的下ㄧ代,是否能好好生活亦是未知數。

六斑曲緣蜻 © 馬屎
六斑曲緣蜻 © 馬屎

為何構思【動物傳心師】系列?
綠色和平專欄作者馬屎:「我沒有可以跟動物聊天的天賦,但做過自然保育裡有關動物訓練的工作,學會將康服後的猛禽放在手上,從感受牠們的爪力和動作,來評估康復程度,是否適合放飛野外。
這種陪坐,看似沉悶的工作,令我有機會投入鳥兒的世界。太陽曬、有風吹、有人類經過,又或頭上有其他猛禽在盤旋。從感受相同的自然環境,藉牠們的眼神和肢體語言,久而久之,便知道牠們的想法,甚至能預測牠們下一步的動作。
香港動物的多樣性極為豐富,從長時間的田野生態調查和帶領自然教育的活動,慢慢對於不同動物的行為,做到心領神會。我想,這種難得的技能,或許可以作為翻譯員,為大眾拆解動物各種行為背後的寓意。」

閱讀更多:【動物傳心師】系列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