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生活
5 mins

四圍觀鳥

作者: 綠色和平專欄作者葉慶明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小朋友、同學仔在家上學,大人朋友也不少留家工作。困足的日子,壓抑的心情,我會嘗試從生活中尋找快樂鳥,為鬱結的心情張望自由鳥,在香港自然尋樂

說真的,我會觀鳥。邀請你一起在香港城市觀鳥,並與你分享一點觀鳥禮儀

觀賞雀鳥,要嚴陣以待的話,配上精準器材裝備,專程走到野外觀鳥熱點去,可以是煞有介事的。但我是「自然就在身邊」「自然就在周圍」的信徒,何況疫症肆虐,呼籲大家還是不要一股腦兒往郊外衝,偏要去周末假期最人多的地方。不妨輕裝上陣,在你家的後山或附近的自然場地譬如公園、河道、海濱,一邊鬆弛心情,舒展手脚,最奇妙是可親親大自然,多認識這個城市的鳥民。

海港中浮標上的鷺鳥。© helen yip / Greenpeace
海港中浮標上的鷺鳥。© helen yip

認識鳥,簡單分類

建議大家到附近家居有水的地方,是因為正值冬候鳥時節,當中很多喜歡群起活動而且容易辨找的,靠水覓食的「水鳥」;鳥也有活躍於叢林、樹林的,所以叫「林鳥」。大家都熟悉「候鳥」,詞義表述是牠們的習性,會隨季候遷徙;我們春夏之交看到燕子,牠們是香港的候鳥或「過境遷徙鳥」;而一直居留同一地方的就是「留鳥」,我們的麻雀就是了。

飲食有不時不食之說,看雀卻是隨時隨地都可以。

秋冬季,是香港自然生態愛好者、觀鳥愛好者的忙碌季節,因為千千萬萬的冬候鳥從地球北方遠至西伯利亞,一路南飛到南半球,避寒渡冬,路程遙遠,牠們選擇香港作為中途站,歇脚休息,因為這個城市擁有很多保育得宜的自然生境,濕地、魚塘、綠林、郊野公園,適合牠們落脚。春夏香港也有季候鳥到訪,只是規模比秋冬為細。上文也輕輕提到,燕子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大白鷺是香港在冬季常見的候鳥。© helen yip
大白鷺是香港在冬季常見的候鳥。© helen yip

這個12月的香港城市觀鳥相簿

公園的長尾縫葉鶯

這是香港常見的留鳥。但因為身形細小,比麻雀還要小一半,而且行動迅速,所以大眾比較少留意到。明報一篇報導以「織葉特工隊」[1],讀後你就會明白這隻鶯為何叫「縫葉」。

公園的長尾縫葉鶯。 © helen yip
公園的長尾縫葉鶯。 © helen yip

鬧市中的亞歷山大鸚鵡

在九龍這條繁鬧的街道上,我最感興趣的不是路上的商鋪,每次走過,心裏總猜想,今天會否看到牠們?亞歷山大鸚鵡[2]是留鳥,出沒市區,牠們鳥到聲到,另一個容易辨認的特色就是綠色的身軀,有粉紅色的斑紋在頸項和肩膀上。

鬧市中的亞歷山大鸚鵡。 © helen yip
鬧市中的亞歷山大鸚鵡。 © helen yip

海港中心的黑鳶

你有多久沒有乘坐過渡輪?假使你有坐渡輪,你又有否盡情去觀賞我們海港的風光。月初,我從馬頭角碼頭乘船去北角,竟然在些海港設施上也尋找到觀鳥的樂趣,看到小白鷺和黑鳶。

黑鳶[3]就是我們俗稱的麻鷹,是不少香港人很有感情連繫的鳥類,因為我們經常在市區及郊野,看到牠們在空中盤旋、滑翔,仿如看守著這個城市。

海港中心的黑鳶。 © helen yip
海港中心的黑鳶。 © helen yip

近郊海岸的岩鷺

走到自己區不遠一個沿海社區散步,除了欣賞寬大的海景,也可留意沿岸生態,冬季有不同的鷺鳥都飛來了,這種比較大型、美麗深碳黑色的是岩鷺[4]

近郊海岸的岩鷺。 © helen yip
近郊海岸的岩鷺。 © helen yip

海濱長廊的大白鷺、小白鷺

白白長長,但牠們不是鶴,是鷺,香港冬季常見的候鳥。大與小,體型有明顯的差別。此外,小白鷺[5]有黑色的喙、黃色的脚趾;而大白鷺是黃喙黑脚的[6]

疫情之下,大白鷺光臨封閉了的遊樂場。© helen yip
疫情之下,大白鷺光臨封閉了的遊樂場。© helen yip
海濱長廊的小白鷺。© helen yip
海濱長廊的小白鷺。© helen yip

觀鳥禮儀

其實每年季候鳥季,自然生態人士都會提醒大家觀鳥的禮儀。在此為比較少留意鳥界資訊的朋友作簡單介紹,同時,強列譴責此等不顧生態定律及藐視道德的行為,包括誘拍:用食餌、或鳥鳴錄音誘使雀鳥到擺設的地點,方便攝影;也有罔顧別人權利以至安全的,例如擅闖魚塘和田地,在場地胡亂丟棄垃圾甚至過分地丟棄烟頭,導致草木、財產和環境的損壞[7]

這些惡劣的行為很不道德,傷害自然生命以至有犯法之嫌,守禮的我們應該不會犯下。至於一般的觀鳥禮儀,希望大家也留意,無論觀鳥抑或享受大自然,我們均不要干擾牠們的生活與環境,因為地球不只是人類也是其他生物的家園。不干擾不單只不破壞,也包括不騷擾,例如我們看到可愛的鳥類,不要過於興奮喧嘩也不要餵飼。

享受自然樂趣,城市中也可以

這專欄喜歡與大家分享日常及市區都可找到自然樂趣,這次就趁觀鳥季節,與大家一起看雀仔。

日常看到雀鳥,小朋友一般都反應「雀」躍,我們大人不妨感染一下童樂,對大自然與動物多點好奇、多點欣賞,在這個病疫亂世,生活中或可增添多些生趣。即使你對觀鳥沒有特別渴求,推薦你這個悠閑好節目,不用特別成本,在日常活動的自然環境中只要留意一下,也有機會獲取觀賞雀鳥的樂趣。

最近讀了一篇關於大衛愛登堡(David Attenborough)的人物專稿,當中提到新冠肺炎對「阿Sir」他生活的啓示,當中提到觀賞雀鳥的經驗和樂趣,在此特別分享,也趁機向這位94歲的生態、環境巨人致敬:

因為工作和他的環境使命,大流行之前,大衛愛登堡從未試過坐在家中的花園,靜聽鳥鳴。他解釋說,是未試過很用心地、認真地,拿起一個記事本,紀錄家中花園出現的鳥類名單。病毒大流行禁足令之前,他沒有機會留意自己家門内的自然生態,於是今年由春到秋,他常常坐在室外,留心聆聽各種雀鳥的鳴叫,繼而辨認種類,用鉛筆在記事本好好記錄。(衛報文章:《David Attenborough: 'The Earth and its oceans are finite. We need to show mutual restraint'

我們也許沒有「阿Sir」條件優越有自己的花園,但我們也可學習他一樣,從自己身處的環境欣賞大自然。

我們在觀鳥,鳥兒在看風景。© helen yip
我們在觀鳥,鳥兒在看風景。© helen yip

參考:

認識鳥

珍惜鳥

瀏覽更多:【專欄作者葉慶明文章系列】

認識裸買重用回收

指南內含裸買地圖、重用與回收貼士,幫助大眾培養環保生活新習慣!

免費下載環保指南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