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生活
5 mins

【山竹效應之 6】 候鳥

作者: 綠色和平專欄作家馬屎

2018年9月16號,超強颱風「山竹」穿過菲律賓,以直徑達900公里、足以橫跨整個西太平洋的壓倒氣勢,直迫香港。這個有紀錄以來數一數二的超強颱風,單是風眼的55公里,已經跟整個香港的直徑差不多。它被形容為「兇猛巨獸」,破壞力驚人:橫過菲律賓時帶走了65人的性命和造成43人失蹤;登陸廣東時,亦帶走4條性命,另外20萬人需要疏散。

山竹不但吹斷了大樹,吹散了沙灘,阻礙了我們返工返學的日常。牠對本地以至移動路徑上各個地區,既是巨大自然災害上的最高級別警號,也是反映出全球暖化引發極端天氣的進一步真實呈現。

東亞澳大利亞遷飛線

九月尾至十月,受到溫度下降、日照變短和食物減少的影響,在西伯利亞、黑龍江等地球北部高緯度地區完成繁殖任務的候鳥,開始沿「東亞澳大利亞遷飛線」向南遷徙。香港,是線上的其中一個重要補給站或越冬地。這條候鳥遷徙路線屬全球九大遷飛線之一,全長13,000公里,途中同時跨越北冰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終點直到澳洲或紐西蘭為止,每年為逾5,000萬隻、來自超過250個不同族群的雀鳥所使用。到訪香港這個補給站的,大部分屬於在潮間帶棲息,以彈塗魚、基圍蝦或各種泥中小蟲為食的長腳雀鳥。

卷羽鵜鶘 © Joe Lui

山竹帶來的風暴潮,擾亂了以萬年計才能積聚出來的泥灘結構。脆弱的潮間帶,沙泥被海浪或帶走或堆積,都會嚴重影響泥灘裏的生態系統,有機會令到訪的冬候鳥捱餓,甚至捱不過寒冬。

改革開放70年,中國經濟起飛,帶動地區發展,卻令不少傳統的候鳥遷徙補給站,今天不是被污染就是被開發!縱使米埔自然保護區紅樹林的面積冠絕粵港澳地區,而自1983年開始亦已由世界自然基金會管理,已經是世界級濕地保育典範,但面積始終太小,容鳥量始終有限;能順利從北方回來的候鳥,到翌年春天始終要北返,北返之後,能否再見,就是未知之數。

免費獲取香港生態圖鑑

馬屎與畫家呂朗婷合著《香港の怪生物》電子書,圖文並茂帶您進入奇妙的自然世界!

立即下載

回憶的的塘鵝

記得十多年前,香港每年都有塘鵝在后海灣過冬,牠們的名字叫卷羽鵜鶘。這種身長1.7公尺、體重可達15公斤、雙翼展開超過3公尺的大鳥,雖然分布甚廣,由歐洲東南部至中國的沼澤和淺水湖泊生境都能遇上,但由於棲息地與人類活動有直接衝突,結果今天全球卷羽鵜鶘的數量,大概只有1萬至2萬隻左右,在中國地區生活的更只剩下150隻。縱使卷羽鵜鶘獨特而巨大,深受大眾喜愛,但明顯未能引起人類對雀鳥和大自然的關注,可憐那些同樣受到發展和氣候影響的平凡小鳥,縱使牠們在生態或食物鏈中緊守崗位,但換來的看待,都只是一句「死了的死了」。

成群的冬候鳥 © 馬屎

山竹的啟示

香港得天獨厚,在萬籟俱寂的冬季,過往仍然有超過160種精靈可愛的候鳥後到訪短住,為我們製造外遊的藉口,提供鬆一鬆的生態服務。但以我們對自然生態非常有限而片面的知識和不理不睬的態度,山竹吹襲一年之後,我們有沒有去用心剖析山竹「育成」的原因?山竹吹襲之後構成的短、中、長期影響如何?往後會否仍有相似,甚至更兇猛的自然災難?我們有沒有制定相應的措施來緩和本地或地區上的問題?我看不見,單從各種候鳥的存亡告急沒人有興趣去探究或報道便知道!就是報道了,都因沒有時間去了解,一秒鐘之後就變成可以蓋棺的歷史。或許這個程度的山竹,仍未能動搖人類發展的決心。

去年超強颱風「山竹」吹襲過後,縱使香港的二線地區,仍然躺臥著大量等待清理的樹枝。但返工的返工,返學的返學。這個城市,快速地從翻牆倒樹的混亂中恢復過來。作為動物保育和自然教育工作者,山竹之後,我所看見的是契機。我們最少可以從「森林演替」、「蝴蝶」、「淡水魚」、「菇菌」、「昆蟲」和「雀鳥」等6個角度,來討論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可以如何與大自然再次緊扣在一起。

瀏覽更多:【專欄作者馬屎文章系列】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