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生活
5 mins

【山竹效應之 4 】溪魚

作者: 綠色和平專欄作家馬屎

2019年截至7月24日為止,天文台已經發出了24個黃雨和一個紅雨警告,平均雨量亦較正常多。看見滾滾洪水從山上不斷流下,在讚嘆大自然力量強大的同時,又會擔心河溪兩岸的居民和當中的自然生態,會被突如其來的山洪暴發所影響,不知多久才能恢復。

暴雨後出現的山洪 © 馬屎

「熱島效應」

以火山岩地貌為主的香港,山多而陡峭,平地稀少並已被完全開墾。舊日的水稻農田和川圳規劃,有保水以利民生的功能;今天城市的地面,卻被石屎狠狠地封閉,滴水不入。為了舒緩暴雨帶來突如其來的洪水, 政府將所有河道變成「渠」,功能只在「排洪」,避免對人命或財產造成傷害。這種只重安全,但功能落後的水利建設,代價是造成「熱島效應」!

全球氣溫慢慢上升,魚類也要適應生存。© Joe Lui

所謂「熱島效應」,就是由於城市沒有足夠的樹木,又沒有河溪環繞,更沒有湖泊、水池儲水。石屎建築白天吸收太陽的熱力,令整個城市升溫;晚上,當太陽退下,熱力又從石屎慢慢地散發出來,為城市保溫。結果,炎炎夏日,由早到晚,生活在城市裏面,不開空調,返工的不能工作,返學的無法學習!

所有河道變成「渠」,功能只在「排洪」,但功能落後的水利建設,代價是造成「熱島效應」!© 馬屎

吸盤魚

擬平鰍 © 馬屎

全球暖化令降雨量變得難以預測。上年雨量不足,今年卻接連下大雨。對於上游溪魚來說,是進化技術和生存意志的一個考驗。為了不輕易被洪水沖落下游, 一些上游溪魚進化出吸盤,可能是從胸鰭進化出吸盤的擬平鰍、從腹鰭進化出吸盤的溪吻鰕虎魚,又或是從胸、腹鰭進化出吸盤的麥氏擬腹吸鰍。牠們都能有效地在水流湍急的時候,鑽進石縫中,利用吸盤牢牢吸著大石底部,避開洪水的衝擊。除了使用吸盤,有些溪魚如橫紋南鰍、平頭嶺鰍等,進化出修長無鱗的身體,令牠們可以鑽進石縫深處來避開洪水。

麥氏擬腹吸鰍 © 馬屎

可惜,今天的全球暖化加上超強颱風,令山搖地動、山泥傾瀉、大樹倒塌、河溪堰塞,幾千年慢慢塑造出來的河溪面貌可以一夕改變。這個程度的大自然意志,小小的溪魚只能被沖走,根本沒有任何還手的餘地。洪水夾雜泥石和樹幹衝向下游地區, 由上游到下游,從郊野經「渠」,再到河口, 然後被沖出大海。

免費獲取香港生態圖鑑

馬屎與畫家呂朗婷合著《香港の怪生物》電子書,圖文並茂帶您進入奇妙的自然世界!

立即下載

「超級風暴潮」

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之下,還帶動一種海洋氣候叫「超級風暴潮」。天文大潮加上海浪,衝擊沿海地區:山竹上次吹襲香港,在大澳錄得的風暴潮,就有3.7米高。全球暖化,令冰川、兩極積雪融化,海平面持續上升。若果我們不在堤岸建立高牆抵擋風浪,又或如荷蘭興建風車來抽水,我們大部份的沿海地區,將會被上升的海水淹蓋。

香港鬥魚

上一次冰河時期的結束,大概是一萬年前。那時大量海水被冰封著,海平面比現在低很多。那時,中文大學對出的赤門海峽,估計是一條大河,當中有香港鬥魚活著。全球氣溫慢慢上升,覆蓋大陸的冰雪慢慢融化,當海水慢慢上升,將赤門海峽變成河口泥灘,再慢慢上升變成鹹水的海峽。結果,香港鬥魚被分為兩群,東面的分佈在深涌一帶,西面的分佈在烏蛟騰、荔枝窩一帶,直到今天仍可找到牠們。

香港鬥魚 © 馬屎

海水上升對於淡水魚來說,不一定是件壞事,可能因此創造出另一片樂土,磨練出另一種生存技術。試想想,暴雨將含豐富營養的有機物,從高山帶到低地,令水生植物、藻類和浮游生物迅速滋長,對草食性的魚類如鯇魚;肉食性如異鱲、塘虱魚;雜食性如七星、米魚等淡水魚來說,都是有利生存的優勢。還有,洪水把下游地區的垃圾,連同積存在河底的有毒淤泥,徹底清洗一次,都是對溪魚的大幫助。就是被沖出海,亦不是問題:鹹的海水和淡的河水密度不一樣,不能立刻融合,只要溪魚不向下潛,便不會變成「鹹魚」。待水流緩減之後,才慢慢向河岸上溯,或許會給牠們遇上更好、更適合生活的河溪,重過新生活。

米魚 © 馬屎
塘虱魚 © 馬屎
七星魚 © 馬屎

去年超強颱風「山竹」吹襲過後,縱使香港的二線地區,仍然躺臥著大量等待清理的樹枝。但返工的返工,返學的返學。這個城市,快速地從翻牆倒樹的混亂中恢復過來。作為動物保育和自然教育工作者,山竹之後,我所看見的是契機。我們最少可以從「森林演替」、「蝴蝶」、「淡水魚」、「菇菌」、「昆蟲」和「雀鳥」等6個角度,來討論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可以如何與大自然再次緊扣在一起。

瀏覽更多:【專欄作者馬屎文章系列】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