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生活
5 mins

【最美的香 · 郊之 1】最美的防波石

作者: 綠色和平專欄作家馬屎

曾經有一段時期生活很艱苦, 艱苦的原因是由於政局混亂!有沒有聽過清朝初期的遷海令?清末的鴉片戰爭?中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香港經歷過一段漫長的混亂日子。1945–1950年間,由於國內生活艱難,較穩定的香港,成為逃避戰亂的人的希望,短短幾年間,本港人口由50萬,急增至220萬。

萬宜水庫東壩 防波石促成的水世界 © Joe Lui

萬宜水庫

讀過1963年每4日供水一次的歷史嗎?港英政府為了穩定民生, 於是大興土木,修橋築路之外,還起水塘,以應付秋冬旱季時食水不足的問題。被興建的最後一個水庫,亦是香港最大的水庫,就是座落於西貢牛尾海口旁邊,面積達2,000畝、儲水量達 2.81億立方米的萬宜水庫。

雙T形的防波石 © 馬屎

水庫原址是一淺水海灣,工程師建造了兩道堤壩,把海灣入口堵住,抽乾海水,自然注入淡水,水庫便完成了。但工程師考慮到位於東面的主壩,由於面向外海,風浪衝撃較嚴重,於是使用了一種特別的裝置,來緩和海浪對堤壩或附近地層的侵蝕。這是一種名為「雙T形」的石屎英泥裝置,名為「防波石」。每一塊防波石足有25公噸,而放在堤壩前的防波石群,數量多達7,000塊,配上旁邊扭曲了的流紋岩石柱和海蝕洞,直是一件融合功能、智慧和自然的藝術裝置。

流紋岩上的珊瑚礁

香港東面一帶海岸的地質特別,現在被列為「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簡稱香港地質公園)。而牛尾海一帶的海域,又因為被堅硬的流紋岩或六角柱石所覆蓋,結果成為珊瑚生長的理想地點。沿岸生長的珊瑚,是能自行生出碳酸鈣骨架、屬於造礁珊瑚的石珊瑚。由於香港至少有八十多種,結果令香港的海岸,成為世界知名的珊瑚多樣性熱點。

防波石上的石珊瑚 © 馬屎

珊瑚蟲本身已是不少生物的食物。功能上,水底的珊瑚礁跟陸地上的森林相似,為其他生物製造可居住的生境。珊瑚不斷生長,形成複雜的三維結構,當海葵、海綿、青口等幼體或海藻的孢子漂至,依附在上面,然後又為了爭奪陽光、海流和食物等資源而快速生長,進一步令珊瑚礁成為更複雜的海底結構。

防波石上的珊瑚和紫膽 © 馬屎

就是由於這些天時和地利的優勢,香港的珊瑚在歷史上,早已遠近馳名。上一個世紀以前,香港沿海各處,以珊瑚作為原材料,生產石灰的工業已十分蓬勃。 以海下灣為例,記錄顯示,全盛時期,靠採珊瑚燒石灰為生的人口,達二千人,產出的石灰,除了供本地建築和農業使用之外,亦外銷周邊地區。

免費獲取香港生態圖鑑

馬屎與畫家呂朗婷合著《香港の怪生物》電子書,圖文並茂帶您進入奇妙的自然世界!

立即下載

防波石促成的生物多樣性

萬宜水庫東壩建成之後,防波石為海洋生物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生境。雙T形的結構,增加了珊瑚或海藻可以依附生長的表面面積。而防波石之間不規則的縫隙,成為小魚躲藏、大魚覓食的好地方。這裡可以看見獅子魚、石斑、海鰻等肉食性魚類,成熟的珊瑚則吸引各種蝴蝶魚和鸚鵡魚到來採食。海葵長大了,小丑魚遷入, 與海葵蝦同住。

各種皮膚有毒的雞泡魚,有恃無恐,在防波石與珊瑚之間緩緩穿梭,尋找可以吃的螺和貝類。細小而顏色鮮豔的海蛞蝓,看似漫無目的地遊蕩,實際是在狩獵水螅、海綿、藤壺等各種善良生物,還有梭子蟹、蜘蛛蟹和不定期漂至的月水母。牠們把這個供應食水的世紀工程,進化成一個最美的海底生境。

在海葵中休息的小丑魚 © 馬屎

成為學習自然的窗口

對於喜歡潛水的朋友,這是一個有趣而獨有的潛點,縱使魚類、珊瑚、海葵的品種,跟周邊海域差不多。但巨大、量多而形狀奇特的人造裝置,遇上本地的350種珊瑚魚、230種海蛞蝓、84種石珊瑚、二百多種大型底棲藻類等生態資源。隨著年月的累積,為海洋生物提供安樂窩之外,亦為潛水活動帶來樂趣和驚喜。

住在海葵中的海葵蝦 © 馬屎
正在休息中的獅子魚 © 馬屎

【最美的香 · 郊】系列:

新石器時代、南越文化、嶺南文化、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沿海地區的蜑家、鶴佬文化、英國殖民地文化……香港歷史之中,各時代由於民生、政治、經濟等不同原因而建立的特色城鄉地境, 遇上本地的生物多樣性之後,造就了不少獨特而有趣的東西。

東壩消波塊下的水世界、南涌泥灘上的鷺鳥林、西環麻石牆上的石牆樹、北丫海域的紫海膽、大澳大街小巷掛著的鹹魚,還有小冷水堆填區封閉後的蝴蝶谷。這些有歷史的自然風景,充分反映出香港複雜的文化融和。亦顯示了文化影響自然生態,自然生態又衍生出18區之中不同特色地景。藉著這些特色生態,我們可以從另一個深層次角度,進一步認識我們所居住的城市。

瀏覽更多:【專欄作者馬屎文章系列】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