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氣候
5 mins

COP27 是什麼?精讀 2022 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焦點

作者: 綠色和平

【不斷更新】第 27 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7)將於 2022 年 11 月 6 至 18 日假埃及沙姆沙伊赫(Sharm El-Sheikh)舉行,經歷疫情大流行退場,卻又面對極端天氣、能源危機與地緣政治陰霾密佈,全球近 200 位領袖能否一如會議主題「#TogetherForImplementation」,攜手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從字面意思、會議目的到本屆重點,COP27 懶人包為你一一解讀。

11 月 21 日更新: COP27 周日經過「加時」會議,最終通過成立「損失和損害」(loss & damage)基金,援助一些遭受氣候危機影響的受災、弱勢國家。(細節留待明年 COP28 再商議)

綠色和平對此表示歡迎,其中 COP27 首席代表 Yeb Sano 形容這是氣候公義破曉時份,亦是公民社會、發展中國家與最受氣候危機影響民眾的團結成果:「群眾力量今日於『損失和損害』成功爭取的勝利,必須轉化為氣候行動,揭露任何阻礙拯救氣候的惡行,並推動更進取政策,終結對化石燃料的倚賴,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同時支援公正轉型,才能進一步伸張氣候正義。」

不過,基金實際如何運作,細節如運作模式、如何籌措、哪些國家和組織應出資、資金去向等仍不明朗,另亦未有提出更進取的減碳行動。因此綠色和平將持續監察及跟進,確保環境、民眾得以真正受惠。

延伸閱讀: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埃及閉幕 COP27四大議題總結

綠色和平聯同各環保、公民組織及氣候脆弱國家民眾共同爭取,成功推動 COP27 各方同意成立「氣候損失和損害」基金,援助受氣候危機影響的民眾。 © Marie Jacquemin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聯同各環保、公民組織及氣候脆弱國家民眾共同爭取,成功推動 COP27 各方同意成立「氣候損失和損害」基金,援助受氣候危機影響的民眾。 © Marie Jacquemin / Greenpeace

COP是什麼?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說起

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又稱《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UNFCCC)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地球高峰會開放簽署,明文「承認地球氣候的變化及其不利影響,是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至於由 1995 年起召開的年度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 of Parties),正是 COP 縮寫的來源。

COP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重要性和目標

歷年 COP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之中,以 1997 年簽訂《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已於 2020 年失效)與 2015 年簽署《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最廣為人知;其中前者明確管制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後者則主要由各締約國提交「國家自主貢獻」(NDCs),以控制全球暖化幅度(相比工業革命前)遠低於 2°C、並努力達成 1.5°C 目標,而目前升溫已逾 1.1°C

COP3 氣候會議 1997 年於日本京都召開,綠色和平在會場外設立「太陽能廚房」並示範傳統茶道,展示可再生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潛能。© Greenpeace / Hiroto Kiryu
COP3 氣候會議 1997 年於日本京都召開,綠色和平在會場外設立「太陽能廚房」並示範傳統茶道,展示可再生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潛能。© Greenpeace / Hiroto Kiryu

至於去年於格拉斯哥舉行的 COP26,焦點落在《格拉斯哥氣候協議》首次將「逐步減少(phase down)化石燃料」寫入最終文件,發出了燃煤時代正步向終結的信號,惟與綠色和平等團體爭取的「逐步淘汰(phase out)」仍存落差。

延伸閱讀:COP26總結:聯合國氣候大會結果如何?減碳協議是成是敗?

以行動落實守護氣候

協助綠色和平督促全球政府實踐減碳目標,將升溫控制至1.5°C內!

捐款支持

COP 3個關鍵詞:補償過去、適應當下、應對將來

極端天氣今年肆虐全球,進一步印證氣候危機已是「現在進行式」:以今夏屢破酷熱紀錄的香港為例,綠色和平聯同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促請政府另行增訂針對熱疾病的《職業安全及健康規例》,提高戶外工作者酷熱天氣下的工作保障,屬於適應氣候危機的政策之一;至於持續推動當局落實《香港氣候行動藍圖 2050 》,包括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以達致碳中和,則是長遠應對氣候危機的倡議。

連同氣候脆弱國家爭取補償氣候損失和損害,如何「三管齊下」以人為本拯救氣候,將是 COP27 與會各方的必修課題。

1) 應對氣候危機 / Mitigation

去年本應是多國根據《巴黎協定》每 5 年更新一次「國家自主貢獻」的契機,但根據估算,若按照目前各地制訂的 2030 年減排目標,全球於世紀末氣溫升幅勢達 2.4°C ,只計算現行政策的話更高達 2.7°C ,遑論控制升幅於 1.5°C 水平。

因此 COP26 呼籲所有國家今年重新審視並加強減排目標,而目前為止約有 20 個國家提交更新,惟當中僅得印度及澳洲屬較大碳排放國家。COP27 固然期盼各國提出更進取減排承諾,而值得你我抱持希望的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一再強調:2030 年碳排放減半,從而控制升溫幅度至 1.5 度,依然可行

延伸閱讀:IPCC最新報告6大啟示,氣候未來有方,行動不容拖字訣

2) 提升氣候適應力及韌性 / Adaptation & Resilience

富裕國家產生大量碳排放加劇氣候危機,發展中國家首當其衝承受極端天氣惡果──面對如此氣候不公義,《巴黎協定》中的氣候融資(climate financing)機制成為緩衝方案之一;而經 COP26 商議後,已發展國家最快於明年兌現每年提供 1,000 億美元氣候資金的承諾。

不過,目前氣候融資除了多以借貸而非撥款方式批出,另一分配問題在於側重「減排」而非「適應」,偏偏受災國家民眾當前最需要的,正正是保育森林及海洋、改變基建規劃、建立早期預警系統等措施,提升個人與群體置身氣候危機的適應力。能否急氣候脆弱(climate vulnerable)社群所急,將是 COP27 另一重要議題。

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深陷氣候危機,綠色和平澳洲及太平洋辦公室聯同當地居民發起行動,促請國際法院提供諮詢意見(advisory opinion)時站在氣候公義一方。 © Steven Lilo / Greenpeace
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深陷氣候危機,綠色和平澳洲及太平洋辦公室聯同當地居民發起行動,促請國際法院提供諮詢意見(advisory opinion)時站在氣候公義一方。 © Steven Lilo / Greenpeace

3) 補償氣候損失和損害 / Loss & Damage

全球氣候行動者近年開闢各種途徑,為尋求氣候公義而吶喊:各地數以千宗的氣候訴訟(climate litigation)、菲律賓人權委員會裁定 47 間高碳排企業須負上氣候責任,還有瓦努阿圖呼籲各國締結《化石燃料不擴散條約》。而建立「損失和損害」補償機制,將成為 COP27 另一角力場。

延伸閱讀:「損失和損害」成氣候關鍵詞 誰該為氣候危機找數?

印尼近年洪水為患,三寶壟(Semarang)今年 5 月頓成澤國。 © Aji Styawan / Greenpeace
印尼近年洪水為患,三寶壟(Semarang)今年 5 月頓成澤國。 © Aji Styawan / Greenpeace

伴隨氣候危機而來的極端天氣事件,無疑造成龐大人命傷亡與經濟損失,而在今年熱浪、洪水、乾旱、颱風頻繁席捲各地的背景下,爭取將「損失和損害」補償機制擺上談判桌的呼聲愈趨高漲,並在首日全體會議通過納入今屆 COP27 議程,但已發展國家擔心「先例一開後患無窮」的消極態度,或令相關討論陷入僵持。

延伸閱讀:COP27:埃及氣候峰會的重點、預期、東亞觀點

COP27 爭議?會議新聞你又知道嗎?

COP27 埃及會議倒數一個月之際,大會竟宣佈全球每年生產多達 1,200 億個膠樽、連續 4 年成為 Break Free from Plastic 聯盟塑膠審計最大污染者的可口可樂為贊助商。綠色和平美國辦公室守護海洋項目主管 John Hocevar 批評,99% 塑膠均由化石燃料的化學品製成,此舉顯然不符 COP27 宗旨:「可口可樂必須關掉『派膠』水喉,停止倚賴即棄塑膠,才能為全球遠離化石燃料、保護弱勢社群及緩減氣候危機作出真正貢獻。」

去年 COP26 會議結束前夕,綠色和平行動者於會場內徐徐升起「地球不是非賣品」橫額,促請各國領袖優先保障人民與環境福祉。 © Emily Macinnes / Greenpeace
去年 COP26 會議結束前夕,綠色和平行動者於會場內徐徐升起「地球不是非賣品」橫額,促請各國領袖優先保障人民與環境福祉。 © Emily Macinnes / Greenpeace

而在會議首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表報告,指出過去 8 年(2015-2022年)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 8 年,並估計今年全球平均氣溫將會比工業革命前時期(1850-1900年)高出 1.15°C,形容《巴黎氣候協定》力爭控制升溫於 1.5°C 內的目標「快將溜走」(barely within reach)。

其中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去年均再創新高;WMO 秘書長塔拉斯(Petteri Taalas)亦特別提到巴基斯坦水災、「北非之角」旱災等極端天氣災害,形容「對氣候變化責任最小的地區,偏偏很多時承受最大惡果……但即使是應對條件相對充裕的社會,今年亦難逃極端天氣蹂躪。」

延伸閱讀:唔只香港好熱 2022 年全球極端天氣事件簿

11 月 15 日更新:COP27 踏入第二周,會議持續聚焦建立「損失和損害」補償機制,但據綠色和平團隊現場分析,部份發達國家有意阻撓談判進展,意圖將商議過程延長至 2024 年,並傾向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框架以外設立融資機制,與氣候脆弱國家爭取「今年達成共識,2024 年落實執行」存在分歧。

2022 年 11 月 12 日,年輕氣候行動者於 COP 27 會場外發起遊行,展示與氣候脆弱地區的民眾團結一致,爭取補償氣候損失和損害。 © Marie Jacquemin / Greenpeace
2022 年 11 月 12 日,年輕氣候行動者於 COP 27 會場外發起遊行,展示與氣候脆弱地區的民眾團結一致,爭取補償氣候損失和損害。 © Marie Jacquemin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東南亞分部行政總監暨 COP27 首席代表 Yeb Sano 重申,各方必須把握時機建立「損失和損害」補償機制、推行足夠氣候適應保障,並按照控制升溫於 1.5°C 內目標加速淘汰化石燃料,才能為承受氣候危機惡果的人們帶來希望。「(氣候行動)每延遲一日、每吝嗇一分一毫,終將導致生命、生計、生態系統以至經濟遭受摧毀。」

其餘首周會議重點:

  • 繼紐西蘭及德國分別表態支持禁止/暫緩深海採礦,法國總統馬克龍亦於 COP27 發表演說,呼籲禁止破壞深海的勘探活動
  • 去年 COP26 達成的《格拉斯哥氣候協議》,以「逐步減少」(phase down)煤炭作結;今年陸續有呼聲爭取最終文本邁向「逐步淘汰」(phase out)化石燃料
  • 聯合國「淨零排放」專家組提出建議,明確表示持續開發化石燃料與破壞森林,與「淨零」承諾並不相容,尤其關注不同持份者的「漂綠」(Greenwashing)行為
  • 有統計指出超過 600 位代表化石能源企業的「說客」參與會議,比去年 COP26 多出 25% ,妨礙真正具意義的氣候行動

綠色和平行動及倡議

聯合國氣候會議來到第 27 屆,綠色和平一直以正式觀察員身份參與其中,從不缺席,今屆當然亦不例外:我們的政策及遊說團隊,屆時將發起各種直接對話與行動,向與會領袖傳遞氣候脆弱國家民眾的訴求與心聲,爭取更符合 1.5°C 目標的減排承諾加強適應氣候變化措施建立氣候損失補償機制

綠色和平中東及北非辦公室項目主任 Nouhad Awwad (左起)與兩位年輕氣候行動者:巴林的 Tariq Al-Olaimy 與埃及的 Islam Elbestawy ,為彩虹勇士號「聯合爭取氣候公義」之旅揭開序幕。 © Andrew McConnell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中東及北非辦公室項目主任 Nouhad Awwad (左起)與兩位年輕氣候行動者:巴林的 Tariq Al-Olaimy 與埃及的 Islam Elbestawy ,為彩虹勇士號「聯合爭取氣候公義」之旅揭開序幕。 © Andrew McConnell / Greenpeace

2022 年 11 月 2 日,國際綠色和平實驗室團隊發表最新研究報告,指出自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中東及北非地區氣溫平均每 10 年上升 約 0.4°C ,幾乎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報告亦深入分析 6 個區內國家──阿爾及利亞、埃及、黎巴嫩、摩洛哥、突尼西亞、阿聯酋,生態系統與民眾生計如何受氣候危機衝擊。綠色和平促請各方在 COP27 就氣候融資達成共識,推動中東及北非地區提升氣候適應力,並加速能源轉型。

綠色和平最新報告顯示,紅海部份珊瑚承受海洋暖化已到極限,若升溫持續勢引發大規模白化;埃及自由潛水好手 Faisal Khalaf 化身氣候醫生為紅海珊瑚「問診」,喚起公眾關注氣候危機。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最新報告顯示,紅海部份珊瑚承受海洋暖化已到極限,若升溫持續勢引發大規模白化;埃及自由潛水好手 Faisal Khalaf 化身氣候醫生為紅海珊瑚「問診」,喚起公眾關注氣候危機。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船艦彩虹勇士號亦展開「聯合爭取氣候公義」(United for Climate Justice)之旅, 10 月 20 日於埃及亞歷山大港(Alexandria)啟航,團隊聯同來自中東及北非地區的年輕氣候行動者,將會巡航蘇彝士運河及紅海一帶,展開多項減碳相關的社區項目及活動,並於 COP27 舉行前回到主辦城市沙姆沙伊赫,親身向與會領袖表達拯救氣候的逼切訴求

時值 COP27 舉行之際,綠色和平香港辦公室 11 月 9 日發表《政府部門碳中和表現審計調查 (2022)》,發現政府自身及各政府部門,均沒有訂立碳中和目標時間表及路線圖,促請環境及生態局及環保署等環境部門制定「KPI」,以身作則帶領香港邁向 2050 年碳中和。

而綠色和平德國辦公室與東亞分部則於 11 月 10 日發表報告,揭露全球 4 間主要車廠豐田、現代起亞、福士及通用汽車至 2030 年的燃油車產量,勢遠超控制升溫於 1.5°C 內目標所允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阻礙氣候行動邁進。

延伸閱讀:淘汰燃油車「收掣不及」4 大車廠助長全球升溫破 1.5°C

敬請密切留意我們的跟進報導,並將 COP27 的第一手訊息廣傳開去,鼓勵更多人關注這場攸關全球環境安危的國際氣候會議!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