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氣候
6 mins

【和你講氣候變化】與生態攝影師Robert Ferguson話別,《香港野》說再見,會再見

作者: 綠色和平

【和你講氣候變化】這次人物故事比較特別,講到與拯救氣候息息相關的生態保護,這位主角熱愛香港野生世界,絕對是實力擔當;不過,居港超過30年的香港生態攝影師Robert Ferguson,已經決定離開,本文可能是他以香港為家的最後一個訪問,離別在即,不免令人神傷。Robert為人熱情、直率,訪談中不但分享香港野如何令他著迷,還點評本地的自然和環境政策,也坦白道出他離開的理由。

假如你喜歡香港的自然和動物,玩開自然生態攝影,你或會對Robert和「香港野 Hong Kong Wild Creatures」有印象。看過他精湛的生態照片、書寫關於香港動物、蟲、蛇的內容和出版物,你一定感受到他對推廣香港野生動物常識的熱情,並對這位「非常香港生態人」有幾分好奇和尊重。

「香港野 Hong Kong Wild Creatures」作者Robert Ferguson © Greenpeace
「香港野 Hong Kong Wild Creatures」作者Robert Ferguson © Greenpeace

生態攝影師

這位瑞士出生的英國人,小時候跟隨喜愛大自然的父母郊遊遠足,接觸花鳥蟲魚,奠定興趣。1990年,他追隨當時從醫的女朋友、現在的太太移居來香港,女朋友拿手閲讀地圖到處遊歷,他們也感香港的郊野交通便利,工餘以郊遊為樂,不過他坦言當年從事媒體和從商,打網球和賺錢才是最愛,對於香港的動物毫無研究。

直到3、4年前,Robert的生活優次才全面推倒重來,工作的機構精簡人手,他離開職場,其時已屆退休之年,但不願終日盯著電視熒幕度日。於是他走到戶外:「當你開始走入叢林,對自然世界有所發現,你就會『入坑』,你會不住往野外跑去、想學習更多。」他開始拍攝昆蟲、雀鳥,對牠們產生好奇,就去研究、學習。「其實是個自我教育的過程,有了照片,認識了動物,我開始書寫,然後我想不如與人分享。」就這樣「Hong Kong Wild Creatures」英文網誌2018年誕生,每日有貼文更新,後來獲得本地生態朋友協助翻譯,於是臉書專頁開始有中文內容。

Robert Ferguson的生態履歷
    • 「香港野 Hong Kong Wild Creatures」網誌臉書專頁
    • 香港野 Hong Kong Wild Creatures 書籍兩卷。卷一有中文版
    • A Field Guide To The Snakes of Hong Kong - 與Adam Francis合著出版
    • Hong Kong Snake ID(香港蛇類識別網頁) - 與Adam Francis聯合製作
    • The Bugs Of Hong Kong (香港昆蟲、蜘蛛、多足和甲殼物種指南)
Robert是攝影記者出身,2018年開始以其專業技能,美麗有效地表達他對香港野生世界的熱愛。© Greenpeace
Robert是攝影記者出身,2018年開始以其專業技能,美麗有效地表達他對香港野生世界的熱愛。© Greenpeace

Robert拒絕以「生態專家」自居,指自己生態學識淺薄,只是與人分享對大自然的愛。他選擇介紹自己是位野生生態攝影師,因為他出身攝影記者,如今他將以往的專業發展成自己的生態事業。

外行生態人

Robert風趣也貼地,他說30年前的香港郊野,只有瘋狗和英國人;並以近年香港人愛行山的現象比擬自己的生態位置,訪談中強調自己是「外行人」。不過正正是這個定位,填補了香港生態教育的空隙。他舉例英國有關自然生態的科普書籍百計千計,但香港雖然有優質、專門的生態指南,但一般大眾想去認識本地野生動物,就缺少適合的入門書籍和渠道。透過過去幾年全身投入生態攝影和不斷學習,他感到自己多了一點點認知,足夠與人分享,「也得要臉皮夠厚」。

Robert Ferguson 鼓勵大家 Look, Find, Discover, Learn, Love, Protect 觀察、尋找、發現、學習、愛上、保護。書本旁綠色的毛蟲是印度絲蠶蟲。© Greenpeace
Robert Ferguson 鼓勵大家 Look, Find, Discover, Learn, Love, Protect 觀察、尋找、發現、學習、愛上、保護。書本旁綠色的毛蟲是印度絲蠶蟲。© Greenpeace

目前地球正經歷災難性生物多樣性喪失,我們尋求氣候危機解決方案時,生物多樣性保護是關鍵要素之一。 然而在香港,無論市民和政府對自然生態的價值和保護,卻還未及重視遑論投入。【和你講氣候變化】這次找來Robert分享,就是期望感染更多人加入愛護生態的行列。

「香港的生物多元性無比精彩,這裏部分物種有15-20%中國整體物種,26%的中國海洋物種,蜻蜓的多元比全歐洲更甚,我在香港一天看到的鳥類,可以比在英格蘭10年看到的種類為多。」~Robert Ferguson

支持生態教育計劃

加入綠色和平與 Robert Ferguson 合作的贈書計劃和生態探索及攝影大師班,推廣絕美「香港野」!

捐款支持

自然教育初嘗

Robert的網頁和書本有他這句格言:觀察、尋找、發現、學習、愛上、保護。一旦走入大自然,開始感興趣去探索發現,他形容很容易上癮,自自然然會想學更多發掘更多,想去保護她。他擁抱香港人近年的行山風,但不忘指出,欣賞美麗風光「哇,好靚」,跟認識動物和自然是兩碼子的事,希望香港人跨多一步,看到條毛蟲,不會大驚小怪,大膽去了解那是什麽、牠們的生命周期如何。

訪談當日,我們發覺周圍的樹爬滿印度絲蠶的綠色毛蟲(見上圖),在旁有媽媽和小朋友看到Robert在研究就來請教,Robert雀躍分享。© Greenpeace
訪談當日,我們發覺周圍的樹爬滿印度絲蠶的綠色毛蟲(見上圖),在旁有媽媽和小朋友看到Robert在研究就來請教,Robert雀躍分享。© Greenpeace

過去一年,他選擇多做教育方面的工作,與學校合作、參與講座等。「我不得不承認,非常享受這方面的工作。帶領野外導賞團,看到小朋友大朋友很投入,一起交流,那是非常正面的體驗。」他稱讚香港人很願意學習,只可惜坊間還是缺乏有質素的入門論壇和參與機會,他指出當局的生物多樣性平台,溝通方式幼兒化,不夠深度,幸而得一些非政府組織的努力,譬如OWLHK、WWF、香港觀鳥會、嘉道理暨植物園等,提供不同課程和教育計劃,綠色和平也有以不同手法,向大眾推廣自然教育。

離開是為了回來

可惜,時勢不與他的事業新重點。因為疫情關係,教育系統基本上關閉了,出團,入學校、公眾論壇均不成,不少合作組織甚至生存也成問題,一切停擺。他又重視出入自由,以往他以香港為基地經常外遊,去文萊、印度、非洲生態考察和攝影,毫無顧慮,但兩年來因為防疫政策,他只出遊一次,回來後3個星期的隔離檢疫對他是痛苦的經驗。加上他眼見環境受破壞,當局保護自然不力和失策,曾努力反映卻不果,他說不願成為終日投訴嘮叨的人,寧願選擇離開。

Robert說世界上他找不到多少個他喜歡居住的地方,除了馬達加斯加(因為他喜歡變色龍)之外,就只有香港。他有幸曾經以香港為家,也知道將會很掛念這個城市。© Greenpeace
Robert說世界上他找不到多少個他喜歡居住的地方,除了馬達加斯加(因為他喜歡變色龍)之外,就只有香港。他有幸曾經以香港為家,也知道將會很掛念這個城市。© Greenpeace

Robert日後會以英格蘭為基地,不過他說未放棄香港的生態工作,他尚有千計的「香港野」網誌題材會繼續更新,並已經計劃善用英倫寒苦的冬季,去完成一本有關香港野生動物為題的兒童書,打算明年(他不禁補充,希望到時防疫措施比較寬鬆)春夏季回來香港幾個月推廣兒童書。

給香港的寄語

臨別之際,他依然著緊香港的自然環境前景。就郊野公園管理策略,他狠批當局早在2016年的香港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中訂立為優先目標,而公共政策智庫提供了清晰的路線圖[1],卻一直無意交付棲息地、生物多樣性或其他公園管理(habitat, biodiversity or other park management plan)計劃。並指出香港是全球《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延伸成員,但就全球生態指標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 ABT)20項目標中,只得6項部分達標,未有一項完成達標[2]

不過,他提醒香港人,這裏擁有出眾的生物多樣性,而從前的郊野公園政策留下寶貴的遺產,即使面對當今罔顧自然環境價值的發展政策,尚有深厚的根底依仗。而現在有更多力量願意發聲,嘗試為潛在的破壞劃下底綫。他鼓勵大家加入、支持出力的非政府組織和機構,增強守護的力量。

我們如果真正與自然連繫,這個地方會繼續成為大自然的神奇之地。」Robert與我們共勉。

Robert回望他拍攝的香港野美麗生態。© Greenpeace
Robert回望他拍攝的香港野美麗生態。© Greenpeace
備註:

[1] 思匯2011年政策研究文件《香港郊野公園網絡的適應性治理》
[2] hk01報導《生物多樣性目標僅3成達標》

延伸閱讀: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