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氣候
5 mins

福島災後十年分享會:核殤未完也未忘

作者: 綠色和平

福島核電廠事故十年,可能在新聞版面喚起一日記憶,但當地居民以至生態環境每日承受輻射遺害的真實故事,你又知多少?綠色和平在3.11當晚舉行《災後十年的福島真實面貌》線上分享會,邀請了研究調查部經理雷宇霆(Ray)、項目經理古偉牧(Prentice)及《人類總要重複同樣的核爆》作者陳樂遙(Yoyo),與大家回顧核災來龍去脈,講述福島現況與親身見聞,以及當前核廢料善後難題,記住歷史教訓,才能守護未來。

綠色和平項目經理Prentice(右上)、研究調查部經理Ray(左下)、深度旅人Yoyo(右下),與分享會主持Alison(左上)交流福島核災十年故事。
綠色和平項目經理Prentice(右上)、研究調查部經理Ray(左下)、深度旅人Yoyo(右下),與分享會主持Alison(左上)交流福島核災十年故事。

當年 「完全唔知跟住會發生咩事」

時間回到2010年,Prentice與Ray一同修讀核輻射檢測及防護課程,因當年港府提出將核電供電比例提升至50%,主要為本地及地區項目工作加強裝備。當時沒有人想到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引發海嘯,繼而觸發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

Prentice簡單總括當年成因:「核電站反應爐開始發電就會愈嚟愈熱,需要冷水經過持續降溫,一旦停止就會過熱引致熔毀、爆炸。當年地震、海嘯摧毀咗冷卻系統同後備發電機,其中一至三號機組因為不停灌水、產生太多氫氣而爆炸;四號機組就係隔籬放置燃料棒嘅水池,冷卻系統同樣壞咗,即使消防喉灌救都未能阻止。」

福島核事故發生後一個月,綠色和平在香港發起「停止擴核」遊行,喚起公眾關注香港有意增加核電供電比例,核能議題並不遙遠。 © Alex Hofford / Greenpeace
福島核事故發生後一個月,綠色和平在香港發起「停止擴核」遊行,喚起公眾關注香港有意增加核電供電比例,核能議題並不遙遠。 © Alex Hofford / Greenpeace

他回想從電視新聞看到突發消息,當時無分專家、媒體、市民,「成個香港完全唔知跟住落嚟會發生咩事」。回過神來,一邊解答記者關於核電站運作的提問,一邊從當地媒體蒐集最新資訊;而綠色和平在核災發生後9日舉行燭光晚會,4月24日「停止擴核遊行」亦有約500人參加,「其實核電一直存在,冇發生意外就冇人理。直至意外明明喺日本發生,香港人都好關心,可見破壞力幾咁大。」最終促成政府煞停增加輸入核電計劃。

而Ray則記得,綠色和平是災後最先到達現場的國際機構之一,實地見證、記錄及評估災害程度;同年8月首次踏足福島檢測輻射水平,並以「防護顧問」身份考察地形、風向等因素,為同行團隊提供防護建議。他至今已5次到訪福島,縱使明知暴露於高輻射環境,但比起關注個人短期的停留,更在意當地居民長遠的安全:「當時日本政府好快撤離核電廠西北面半徑20至30公里嘅居民,但我哋喺強制疏散區域外、距離35至40公里嘅飯館村一帶檢測核輻射,發現當地同樣係重災區,呼籲政府盡快撤離居民。」

Ray最近一次到訪福島為2019年底,該次研究揭露東京奧運聖火傳送路線錄得超出正常水平的核輻射。 © Shaun Burnie / Greenpeace
Ray最近一次到訪福島為2019年底,該次研究揭露東京奧運聖火傳送路線錄得超出正常水平的核輻射。 © Shaun Burnie / Greenpeace

現況 「仍然活喺不能磨滅嘅歷史」

十年過去,日本政府數據顯示,現時仍有最少35,000名「避難者」未能回家;同一時間,「點解仲要返嚟」,可能亦是外人眼中不解之謎。曾到災後福島現場的Yoyo透過親身訪談,更意識到去或留各有苦衷。例如部份社區即使有心重建,但村民離鄉別井7至10年,往往已落地生根,難再凝聚;而留守的人向外地訪客用力講述「復原」故事、消除歧見,有些變化卻始終回不去了。

Yoyo(右五)於福島傾聽當地居民心聲,如何在推倒重來與刻骨銘心之間掙扎。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Yoyo(右五)於福島傾聽當地居民心聲,如何在推倒重來與刻骨銘心之間掙扎。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2019年去到小高區,車站對出理應最熱鬧嘅大街幾乎冇人;去到旅館,熱情嘅叔叔嬸嬸會講起過千年歷史嘅神社馬術祭典有幾熱鬧,而家已經解封咗、好安全,但牆身依然黐滿核災新聞剪報,好似一段不能磨滅嘅歷史,而佢哋仍然活喺呢場事故嘅影響裡面。」

「十年,喺核事故嚟講其實係好短時間。」的確如Yoyo所說,不論文化、社會以至經濟層面,善後工作仍如夢魘纏繞;就算切爾諾貝爾核事故發生至今35年,2016年興建防止輻射洩漏的新「石棺」,就斥資最少15億歐元。福島亦不能倖免──截至2019年3月,日本政府投放除污工作的資金已高達280億美元;3,000萬人投身除污工作,如何處置清理出來的1,700萬噸核廢料卻無從入手,只能暫時放置森林、荒廢農田甚至民居後院,農民、漁民亦難以重操故業,生計受損。

Yoyo於福島小高區留宿的一間旅館,走廊張貼了多張核災相關新聞。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Yoyo於福島小高區留宿的一間旅館,走廊張貼了多張核災相關新聞。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另一棘手問題,就是除污進度未如理想──綠色和平最新報告指出,日本政府聲稱已完成大部分除污工作的「特別除污地區」(Special Decontamination Area, SDA)中,85%仍未進行輻射清除工作。Ray憂心當地居民或蒙受健康風險:「核輻射視而不見但無處不在、無處可逃,身體出現狀況前好難感受到。」

高空俯瞰一個個藍色方塊,其實是當局難以處理、唯有暫存於荒廢農田的核廢料。 © Christian Åslund / Greenpeace
高空俯瞰一個個藍色方塊,其實是當局難以處理、唯有暫存於荒廢農田的核廢料。 © Christian Åslund / Greenpeace

未來 「記住每個活生生嘅故事」

「唔去福島咪得」,可能是部份人對核災眼不見為淨的回應,但正在蘊釀的核廢水危機,影響卻可能無遠弗屆。日本政府考慮最遲於2022年決定,將最少123萬噸核廢水排放到太平洋,綠色和平調查卻發現當中含有可致癌放射性同位素鍶-90、有機會破壞人體DNA的碳-14及俗稱「超重水」的放射性物質氚,東京電力公司亦直認無法完全處理至無害水平。

Prentice指出,部份放射性物質的半衰期長達千年,一旦隨核廢水排出海洋,流向何方、怎樣於食物鏈累積可謂無人知曉,勢將對人體、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除污難度用『極大』形容,已經好客氣,我諗基本上冇可能徹底清理。」

照片攝於2017年浪江町:曾經活力充沛的幼稚園遊樂場,變成雜草叢生的荒地。© Christian Åslund / Greenpeace
照片攝於2017年浪江町:曾經活力充沛的幼稚園遊樂場,變成雜草叢生的荒地。© Christian Åslund / Greenpeace

那我們汲取教訓了嗎?還是人類總要重複……福島主要為東京供電、台灣蘭嶼「硬食」核廢料,均印證Yoyo引述的一句話:「最受核災影響嘅地方,往往係最唔需要核電嘅地方。」節約用電、支持可再生能源、加入聯署力阻核廢水排放,你我的每一步均能帶來改變。

Prentice則指出,東亞地區過去10年確實減少倚賴核電,卻有捲土重來跡象,例如日本走上重啟核電回頭路,台灣8月亦有「重啟核四」公投,「核電背後涉及利益太大,但整個工業一直冇解決過問題,只係推銷緊一個『就嚟解決到』嘅虛無未來。」遺忘比記住容易,這次分享會卻讓他想起2012年邀請過一位福島媽媽帶同仔女來港分享,在大牌檔吃飯時不經意的一句話,「喺香港太好啦,食咩都唔使擔心輻射問題」。

Prentice憶起福島媽媽西片嘉奈子帶同兩位仔女訪港,出席「福禍一線 給我無核家園」周年展,親身剖白核災反思。 © Clement Tang Wai Kin / Greenpeace
Prentice憶起福島媽媽西片嘉奈子帶同兩位仔女訪港,出席「福禍一線 給我無核家園」周年展,親身剖白核災反思。 © Clement Tang Wai Kin / Greenpeace

「更重要係記住核災裡面每個人嘅故仔,係居民、係活生生嘅人,而唔係一堆數字、電費平幾多、未來吹噓有幾好,係每個人受到嘅傷害有幾大。」

以行動落實守護氣候

協助綠色和平督促全球政府實踐減碳目標,將升溫控制至1.5°C內!

捐款支持

福島核災十年系列: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