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氣候
7 mins

凝視氣候危機深淵與希望 4個攝影師的長鏡頭

作者: Asia Papercamera創辦人Tan Lee Kuen

氣候變化這個難題,一言難盡、環環相扣;而長期攝影項目不惜投放心力,呈現環境故事的深度與共鳴。綠色和平與4位長時間關注環保議題的攝影師傾談,透過他們的鏡頭記錄全球感同身受的氣候危機禍害,而有些地方比其他地方更首當其衝。

這邊廂,印度桑達班島(the Sundarbans)與印尼雅加達因海平面上升、水災與雷暴而吃盡苦頭;那邊廂,中東地區的「新月沃土」(the Fertile Crescent)飽受極端熱浪與旱災侵襲,而非洲莫桑比克則經歷劇變天氣。波譎雲詭裡頭,是無數直接承受氣候危機的生命,而他們往往是最脆弱的一群。

這些攝影師選擇長年累月跟進議題,從而建立更深厚連結,捕捉現實真象,展示扣人心弦而還未說完的故事。

他們的作品透過攝影力量聚焦環保爭議,願景卻不止於此。正如受訪者之一Nadia Bseiso所言:「就著環境議題,意識是第一步,但我們需要的是行動。」

Swastik:消失的潮汐國度 印度島民何處是吾家

過去6年,長駐加爾各答的攝影師Swastik Pal把焦點放在桑達班島──這片又被稱為潮汐國度(The Tide Country)的孟加拉灣紅樹林地區,土地因全球暖化與海平面上升而迅速淹沒,促使他記錄三角洲島嶼上的最後留守者。

Swastik於2014年以畢業作品《餓如潮水》(The Hungry Tide)展開故事序章,並觸發了他形容為「與桑達班島難捨難離的情感」,於是在遞交作品後重遊舊地,再次探訪攝影對象。

《餓如潮水》(The Hungry Tide)作品 © Swastik Pal
《餓如潮水》(The Hungry Tide)作品 © Swastik Pal

回到桑達班島,眼前景象令他驚訝萬分。「距離首次訪問短短一年,已是天翻地覆。我要些時間回過神來,才能相信自己置身同一島嶼。」

自此Swastik每兩個月便會回來,延續攝影項目的第二部份:《潮汐國度》(The Tide Country)。「我嘗試任由潛意識攝下影像,反映面對自然兇猛的堅毅回應。」

對桑達班島的居民來說,大自然既是盟友,又是敵人。海水及土壤鹽份不斷增加,令昔日沃土不再適宜耕種;洶湧潮水衝擊堤岸,而來自喜馬拉雅山脈、賦予生命泉源的河流,同時淹浸河堤。島嶼的長老告訴Swastik,風暴來得日益頻繁、激烈。

島上居民流離失所,唯有前往印度各大城市及其他地區尋找工作,卻受新冠肺炎疫情阻礙,不少人被迫打道回府。「這是我最深刻的故事:流徙者從城市歸來只為了回家,卻發現村莊破落,房屋損毀。」

《潮汐國度》(The Tide Country)作品 © Swastik Pal
《潮汐國度》(The Tide Country)作品 © Swastik Pal

鏡頭背後的Swastik有種自覺,不以改變島民生計的行動者自居:「我是個不欲涉足內陸政治的人,也不肯定我或其他人的作品能否扭轉島嶼命運,但它若能作為某種催化劑,已是美事一樁。」

他更希望把作品視為與島民的對話:「藉著傾聽桑達班島的動人故事,我漸漸體會、理解這種在惡劣環境中活下去的精神。」透過攝影項目,Swastik見證了很多世道紛擾下處之泰然的例子。

「這裡的人為了生存,與大海不斷糾纏以挽留陸地,而一場與大自然的正面衝突似乎不可拂逆。孕育過萬千生命的島嶼,有些早已沉沒水底,有些恐怕永遠被海水沖刷、侵佔。」

Nadia:輸水管追溯約旦歷史 新月荒土可重生?

駐安曼的攝影師Nadia Bseiso,自2016年起參與阿拉伯紀實攝影計劃,並開展《新月荒土》(Infertile Crescent)計劃;他最近贏得推薦獎金,得以延續項目。

約旦河畔被視為耶穌受洗之地的枯樹;攝於2015年。 © Nadia Bseiso
約旦河畔被視為耶穌受洗之地的枯樹;攝於2015年。 © Nadia Bseiso

「新月沃土」是攝影項目焦點所在──被視為中東文明發源地,橫跨現今約旦、巴勒斯坦、黎巴嫩、敍利亞及伊拉克多國。昔日豐饒、繁盛之地,因嚴重乾旱及水資源需求激增使土壤枯竭,連同各種環境危機,更令地緣政治張力及局勢升溫,因此Nadia試圖叩問:這地能否重拾榮光?

她親身遊歷後相信仍有可能,並寫下作品註腳:「這片土地並未荒廢,只是有待滋潤。」她看見沃土遺留的種種痕跡,對再次煥發生機抱有希望。

「從前,我們與大地之母血脈相連,古代文明往往珍而重之,深明不應斷送這種恩賜。問題是,時至今日,彼此間的連結何在?」

步沿約旦河谷,此刻活著的無盡青春,與英國託管時期被處絞刑者的反抗精神驚鴻一瞥,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攝於2017年 © Nadia Bseiso
步沿約旦河谷,此刻活著的無盡青春,與英國託管時期被處絞刑者的反抗精神驚鴻一瞥,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攝於2017年 © Nadia Bseiso

這個持續進行中的攝影項目分為4個章節,深入探討約旦錯綜複雜的地緣政治,還有聖經時代以來的歷史地位;第一章會檢視建造「紅海-死海輸水管道」(Red-Dead Sea salvation pipeline)的得失成敗,其餘章節則記錄了邊界更迭下殘存的村落光景。

對於攝影項目能推動多少實質改變,Nadia相對務實:「這個答案相當主觀:它可以打破成見、為不見天日的事件帶來曙光,以及喚起各界關注水資源短缺等關乎未來人類存亡的重要議題。」

「我期望引發讀者詰問:怎麼、為何來到如斯境地?若我們願意正視問題並改變個人行為,也許可以更接近真正變革。」

Amilton:推倒莫桑比克林蔭的無形之手

莫桑比克攝影師Amilton Neves Cuna在2019年初展開《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s)攝影項目,著手研究中國資金與企業於莫桑比克的營運模式,特別是伐木業。他希望記錄大自然遭受何等對待,以及各種破壞行為的環境禍害。

《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s)作品 © Amilton Neves
《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s)作品 © Amilton Neves

這位剛獲世界新聞攝影大賽新秀獎項(World Press Photo 6×6 Africa Talent)的攝影師表示:「現時砍伐樹木並無任何復育方案,對土地構成嚴重、長遠影響。我的終極目標,是讓不同群體與人民意識到,要為保育環境挺身而出。」

莫桑比克因位置與地理因素,深受氣候變化重創。2019年,兩個超強颱風接連吹襲該國,造成無數傷亡與廣泛破壞:「連場風災正好說明,各國選擇縱容甚至助長氣候變化,甚少由污染者自食其果,反而是弱勢社群受難。」

Amilton的項目現時以Sofala省Gondola地區等北部省份為主,他原本亦想擴展至Cabo Delgao、Inhambane及Gaza等地,但考察工作因疫情中止,唯有從資料搜集及訪談著手,重新出發。

「投身長期攝影項目,必須拿捏時間與資金的平衡,因此我不斷尋找新方法延續項目,同時為下一階段蒐集資料。」

「我的目標是記錄整個循環:從土地分配、砍伐樹木一刻、後期加工處理,到最終成為商品出售。我希望從頭到尾道出這些樹木的故事。」

《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s)作品 © Amilton Neves
《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s)作品 © Amilton Neves

Amilton預計整個項目會延續一至兩年,最終結晶品是出版攝影集,為保育行動籌募經費,其間亦會透過Instagram及網上展覽宣傳作品。

「我們生活在高度視象化的世界,尤其有了互聯網與社交媒體。」他說:「攝影的力量前所未見:它能掀動改變,把以往無從得知的議題傳遍世界。」

Agoes:抽取地下水失控 雅加達沉城誌異

雅加達就像全球很多沿岸城市一樣,正在沉沒。這個印尼首都城市,是1,000萬人的家園,卻面臨海平面上升與土地沉降夾擊。氣候變化固然是元兇之一,非法抽取地下水卻令情況雪上加霜:據估計,雅加達部份地區正以每年10吋的速度陸沉。

《沉城誌異》(Sinking City)作品 © Agoes Rudianto
《沉城誌異》(Sinking City)作品 © Agoes Rudianto

雅加達居民暨攝影師Agoes Rudianto表示:「由於水源來自多個地勢高於雅加達的地區,令問題更複雜,水災幾乎年復年發生。」

2018年,Agoes為一個故事工作坊開展《沉城誌異》(Sinking City)項目;即使工作坊告一段落,這位獨立攝影記者自覺要以個人身份繼續跟進,探討大自然如何影響城市居民,以及人們怎樣適應並尋找解決方案。

因此他持續追蹤雷暴與水災,見過巨浪拍擊海堤造成裂縫,而居民慌忙以沙包修補,也見過有人無奈放棄家當,划著橡皮艇逃離城中澤國。

《沉城誌異》(Sinking City)作品 © Agoes Rudianto
《沉城誌異》(Sinking City)作品 © Agoes Rudianto

雅加達當局近年來積極抵禦海平面上升,包括沿岸建造一道巨大海堤;政府官員也嘗試在水浸黑點築起河堤,同時撤離當地居民。

攝影項目未完待續,Agoes堅持以一系列影像回答心中疑問,尤其他曾在清談節目介紹作品,竟發現有觀眾懵然不知城中發生的一切,促使他繼續發掘故事,並尋找新方式呈現公眾眼前。

「這個項目快要3年了,而我還沒有結束的念頭。」他說:「問題遠遠未解決。只要我尚在雅加達,一定會鍥而不捨拍攝下去。」

作者Tan Lee Kuen是Asia Papercamera創辦人,致力於網上推廣亞洲攝影作品

延伸閱讀:
綠色和平Photographers working on long-term environmental projects原文
1年航行11張照片:自然攝影師的藍海剖白
10個女攝影師故事,分享環境拍攝初心

相關標籤:

日常環保貼士人物故事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