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氣候
2 mins

疫情後單車城市或成為減碳新方向

作者: 綠色和平

疫情至今已蔓延至195個國家及地區,有科學家稱受疫情影響,多地連續多月「封城」,預計今年全球碳排放有可能減少25億噸。不過,短時間減碳,不代表有助解決氣候危機,若經濟復甦計劃,繼續以高碳排放的模式發展,情況只會更加嚴峻。有不少城市藉此提出「綠色復甦」的政策,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發展。

意大利是歐洲疫情最嚴峻的國家之一,其中米蘭所在的倫巴第地區更是重災區。米蘭因疫情於5月初放緩而解封後,當地政府為了減少碳排放,重新規劃3公里的道路,計劃在未來3個月為35公里的市區道路重新「畫線」,增加行人路和單車徑的使用面積,減少路邊車輛;另外,他們又推出「開放街道計劃」(Strade Aperte),增設臨時單車徑、加闊行人路和行人專用區等等,鼓勵市民踩單車上下班,有助米蘭這個人多擠迫的城市轉型成單車城市。

為避免公共交通工具的車廂內因人多擁擠而增加交叉感染風險,多個國家也有意推出類似措施。法國政府資助每位踏單車的市民50歐元(約420港元)單車修理津貼鼓勵更多人以單車代步;德國柏林,西班牙巴塞隆拿、秘魯利馬等城市則於馬路上額外加劃單車徑。這些政策不但能減低疫情再爆發的風險,更可以減少車輛碳排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可謂一舉兩得。

蘇黎世應用科技大學的研究發現,人們被迫放棄駕車而只能以單車或步行出行一段時間後,即使恢復可以駕車出行,市民也會傾向以單車或步行代替駕車。故此,各國政府應將減緩氣候危機等目標包涵在經濟紓困方案中,例如針對以降低環境負擔、符合減碳需求、有利減緩氣候危機的行業提供額外的「綠色紓困」措施。

疫情期間,人類活動減少,不少地方的環境污染問題得以緩和,為地球「減壓」。現在全球的疫情開始緩和,各國在推出刺激經濟措施時,不能忘記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歐洲十三個國家的環境部長發表公開信,均呼籲振興經濟同時,不要忘記應對氣候危機,香港亦應把握時機,探討可行的「綠色經濟復甦」方案。

相關標籤:

可再生能源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