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北極
4 mins

【北極物語】聖誕老人好助理──馴鹿

作者: 綠色和平專欄作者Wilson Cheung

來自香港,目前正身處北極的「極地科研與探險專家」Wilson Cheung,在綠色和平網站開設專欄,帶領你我進入香港人極少可親身經歷的極地探索與科研領域,期望透過Wilson的直擊分享,開闊你我對北極的認識,增添我們守護北極的識見和能量。前期的【北極物語】,為大家介紹了北極仲夏北極常客,隨着極地慢慢進入漫長黑夜,今期我們要介紹北極原居民──馴鹿。

十二月漫天的燈火配上溫馨的樂曲,四周都洋溢着濃濃的冬日氣氛。在遍佈大街小巷的節日裝飾中總會看見9隻馴鹿和聖誕老人結伴出現。不知大家曾否在心裏冒出疑問,馴鹿和聖誕老人到底有什麼關係?馴鹿和人類又有些什麼關係?

要細說聖誕老人和9隻馴鹿密不可分的關係,可追溯至1823年,克萊門特·克拉克·摩爾(Clement Clarke Moore)的詩歌《來自聖尼古拉斯的訪問》。歌曲的靈感來自芬蘭的薩米人(Sámi people)坐着被馴鹿拖着的雪橇,詩歌歌詞中提及到馴鹿,使馴鹿廣為人知地和聖誕老人連結起來。

關於馴鹿……

就着身體比例而言,馴鹿其實有着在動物界中最大的角,而且更是唯一一種鹿屬的物種,雄性和雌性均有角。一般而言雄性擁有着最大的角,長度大概為135厘米;雌性的角則相對較細小,約50厘米。與角(horns)不同,鹿角(antlers)每年都會脫落並重新變大。雄性馴鹿在2月份開始長出鹿角,而雌性馴鹿在5月份開始長出鹿角。兩性同時完成鹿角的生長,但在一年中的不同時間脫落。雄性在11月掉下牠們的鹿角,直到第二年春天它們才會長出鹿角,而雌性則在冬天保留它們的鹿角,直至牠們的小鹿在5月出生。

斯瓦爾巴群島馴鹿剛長出的鹿角。 © Wilson Cheung
斯瓦爾巴群島馴鹿剛長出的鹿角。 © Wilson Cheung

在2011年,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發表了一項有趣的研究,原來馴鹿的雙眼可以看見紫外光,令牠們在一片白茫茫的北極之中,可以看見和辨識雪地上地衣、皮毛和尿液的分別。使牠們在漆黑的夜裏也可以找到食物,更能適應北極的生活。與此同時,牠們的蹄可幫助牠們在冬天時挖出積雪下被冰鮮的苔蘚作食用,在夏天時又幫助牠們在濕潤的土地上走動。這些生物特徵,使他們十分適合在北極嚴酷的環境下生活。

有關馴鹿的身世,其實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比如說牠們是唯一一種被人類馴化了的鹿屬物種。這是由於在更新世(Pleistocene,2,580,000至11,700年前)冰河時期的時候,很多包括長毛象等的大型哺乳類動物都滅絕了,導致當時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上十分依賴馴鹿。溫馴的馴鹿在嚴寒環境下,為人們提供了各種資源。馴鹿是每年遷徙的動物,最終部份少數民族跟隨着馴鹿的遷徙路線和步伐,到北極生活。

斯瓦爾巴群島馴鹿的脫角。 © Wilson Cheung
斯瓦爾巴群島馴鹿的脫角。 © Wilson Cheung

在冰天雪地之下,馴鹿是唯一一種會脫角的物種,不論是雌性或是雄性。而跟隨牠們生活的人類,便可使用這些脫落的鹿角製成各種工具。我曾經在俄羅斯極地博物館以及加拿大民族博物館中,看見很多北極少數民族的鹿角製生活工具,包括手工刀和藝術製品。

以行動落實守護北極

協助綠色和平揭露和制止北極的環境破壞行為,守護北極及北極熊!

捐款支持

馴鹿和人類

長久以來,馴鹿和各北方少數民族的生活有着緊密的聯繫,亦因此流傳了很多民間故事。

曾經和一位薩米族的友人聊天,每當有關於馴鹿的話題他總是滔滔不絕,然而他卻不清楚原來在英文中有兩個字詞解作馴鹿的淵源,一個是在歐亞洲廣為人知的「Reindeer」,這個詞可以追溯到薩米語中的 「Raingo」。而另一個是在北美較常用的「Caribou」。世界上的「Reindeer」和「Caribou」被歸為單一物種 「Rangifer tarandus」。「Reindeer」是該物種的歐洲名稱,而在北美,該物種被稱為 「Caribou」。

從文字上可見,歐亞民族和北美民族對同一物種馴鹿不同形式的關係。由於在歐亞地區的少數民族薩米族及涅涅茨族(Nenets people)等所有北方少數民族,都是靠與馴鹿相處維生的,他們活躍於俄羅斯北部及北歐,跟隨着馴鹿的遷徙路線為生,所以整個歐亞地區都是按照北方少數民族對這物種的名稱稱呼牠們。薩米族便以他們族群的語言Raingo稱呼馴鹿。而在挪威一帶,挪威語中馴鹿則被稱為Rein。在中古英語中,der 表示任何種類的野生動物,串聯起來便成為「Reindeer」。 另外,在中國北方有個民族叫鄂温克族(Evenks),主要靠馴鹿的幫忙在樹林中捕獵,依賴馴鹿為生。

鄂温克族(Evenks)是唯一懂得策騎馴鹿的民族。 © Wilson Cheung
鄂温克族(Evenks)是唯一懂得策騎馴鹿的民族。 © Wilson Cheung

相反,在北美一帶地區,開發新大陸的時候,人們的生活習慣和馴鹿並沒有甚麼關係。就加拿大北部而言,首個探索家其實是法國人。「Caribou」這個詞語來自法語(Mi'kmaq qalipu),意思是「鏟雪機」,指的是馴鹿冬天時在雪地上用前蹄刨雪覓食地衣和苔蘚的習慣,故在北美洲地區馴鹿被稱作「Caribou」。

總括而言,在歐亞被人類馴化了的馴鹿就是「Reindeer」,而在北美未被馴化、一直在野外生活的馴鹿就是「Caribou」。足見馴鹿這物種與世界各地不同族群的關係,反映了迥異的生活文化。

在西伯利亞,涅涅茨族(Nenets)正利用馴鹿遷徙到北極苔原。 © Klokov Konstantin
在西伯利亞,涅涅茨族(Nenets)正利用馴鹿遷徙到北極苔原。 © Klokov Konstantin

在南極的北極馴鹿

由於馴鹿對人類發展和北極探索有極大的功勞,第一批到南極探險的挪威人,帶了很多不同的馴鹿到南極外圍的島嶼(Sub-Antarctica)生活,然而這樣同時亦對南極帶來生態災難。以原本只有企鵝的南喬治亞島(South Georgia)為例,北極馴鹿在該地沒有天敵,族群的數量不斷增長,波及到企鵝和其他南極物種的生活。故當局近代開始用直升機將北極馴鹿獵殺,以降低對當地原生態系統的衝擊。早前我在斯瓦爾巴群島大學中心(University Centre in Svalbard)工作,當地便有一個專責團隊監察馴鹿的數量和遷徙路線。

有關馴鹿在南喬治亞島(South Georgia)的歷史郵票。 © https://www.hipstamp.com/
有關馴鹿在南喬治亞島(South Georgia)的歷史郵票。 © https://www.hipstamp.com/

時至今日,隨着全球暖化,北極的氣候變得越來越溫暖和潮濕。在潮濕的環境下,很多馴鹿的身軀受寒後令身上毛髮結冰,導致牠們大批死亡。與此同時,氣候變化亦令當地山峰更容易發生山泥傾瀉,這些地形導致很多馴鹿跌落山崖而死。

從很久很久以前,馴鹿已跟人的生活有十分緊密的聯繫,後來對人類的極地探索亦作出了重大貢獻。然而直至二十一世紀人類發展文明的今天,當大家在溫暖的家中期待着聖誕老人的鹿車飛過,或身處在滿佈馴鹿造型裝飾的大型購物商場時,有沒有想起遠方的人類朋友──北極熊和馴鹿的生活狀況?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