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北極
4 mins

調查報導受阻!追尋北極兩萬噸漏油真相

作者: 綠色和平

與北極圈份屬左鄰右里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近日噩耗連連:既有曾錄得-68℃低溫的寒冷小鎮創下38℃破紀錄高溫,不足一個月內更發生兩宗漏油事故。其中上月釀成超過2萬噸柴油洩漏、被喻為俄羅斯25年來最大規模的漏油災害,矛頭直指礦業巨擘Norilsk Nickel(下稱Nornickel),當局至今公開數據卻欠缺透明;綠色和平調查團隊與當地媒體合作採集環境樣本期間,更一度受到阻撓!

綠色和平調查團隊穿上防護裝備,小心翼翼抽取Pyasina河的水質樣本,實地調查北極漏油污染實況。
綠色和平調查團隊穿上防護裝備,小心翼翼抽取Pyasina河的水質樣本,實地調查北極漏油污染實況。

綠色和平俄羅斯辦公室與當地報章《Novaya Gazeta》記者合作,從連接北極海洋的Pyasina河抽取水土樣本,原定交由莫斯科市議會代表轉送獨立實驗室化驗,如實呈現生態污染真相;不過,該代表上周六攜同樣本於諾里爾斯市(Norilsk)機場準備登機時,卻一度被保安人員以攜帶易燃物體為由拒絕放行,樣本至今仍滯留諾里爾斯市。

從事發後照片所見,柴油已流入並污染河域,勢將危及北極生態。© Greenpeace
從事發後照片所見,柴油已流入並污染河域,勢將危及北極生態。© Greenpeace

另外,綠色和平聯同當地記者及環境部前官員周日在毗鄰Pyasino湖泊發現另一污染源頭:同屬Nornickel轄下的Talnakh加工廠,涉嫌排放含重金屬、表面活性劑(surfactants)及亞硫酸(Sulphurous Acid)的惡臭污水,從喉管出口周遭寸草不生可見其污染程度;其間Nornickel在警方及檢察官到場前派員停止排污並拆除喉管。調查團隊已抽取環境樣本並將送交化驗,促查當局嚴肅跟進案件,查明Nornickel是否違反環境法例;而據英國《衛報》報導,Nornickel已將涉事工廠職員即時停職及展開內部調查,並表示會配合當局密切監察事態發展。

「血紅」河流固然觸目驚心,但油污難除、魚群別去,才是西伯利亞原住民生存之難題。數以十年計的茫茫復原路,還是必須好好過下去──俄羅斯辦公室與當地原住民領袖傾談,了解他們在泰梅爾半島(Taymyr Peninsula)的緊急狀態下,如何應對漏油事故。


專訪西伯利亞原住民:緊急狀態劫後餘生

Q:事發地區現時情況如何?
A:無疑當局正加緊善後工作,問題是柴油幾乎無法清除,意味水資源劫數難逃,更重創我們的生計:河流滋養著一眾漁民,就像超級市場供應源源不絕。城中居民大可光顧商店,但活在北極苔原(tundra)的我們,一旦河流受污染,魚群便難再復還。

而我們失去的可不只漁獲:野鹿很可能改變遷徙路線,狩獵者唯有遠征數百公里。Nornickel則能置身事外:對它可能只是金錢損失,我們卻失去了水源、土地、生態、食糧,以至胼手胝足養活家庭的謀生能力。

Q:泰梅爾向來被視為生態貧瘠之地,以往有否發生過類似事件?
A:這裡從未發生過像今次引來全球關注的漏油事故,但本地工廠一直產生大量碳排放,其中Nornickel早已惡名昭彰。現時幾乎不可能長時間逗留市內,我難以想像諾里爾斯市居民的切膚之痛。回首蘇聯時代,Nornickel尚會負起僅餘社會責任,幫助安置受污染地區及工業重鎮居民,我們姑且忍受;如今它只是利益主導的私營企業。

就像去年Nornickel總算遵照與當地官員的備忘錄框架,決定興建Tukhard安置區,讓原來住在甲醇倉庫旁邊的村民遷出。結果呢?整個項目「爛尾」收場:房屋與基建設施未有接駁暖氣與電力,丟空之餘更因水氣凝結、霉菌滋生而荒廢。這企業完全無視環境與社會責任──這樣說絕不為過。

Q:當地官員有否提供支援?
A:我們至今尚未收到當局任何方案,因此正準備去信俄羅斯總統普京,促請按現行法律保障原住民權益。我們提出災後支援計劃,因為這裡的一切都需時復原,我想最少要花上10年時間。

我們認為復原方案必須包括:加入原住民聲音的強制環境監督、復原受影響的水源及生物資源、妥善處理災後賠償,並促請俄羅斯當局收緊環境法例,加以保障北極等脆弱生態系統。

Q:你在泰梅爾是否感受到氣候變化?
A:我們見證氣候變化已有一段長時間,例如冬天變得暖和;Yenisey等河道水溫上升,不再適宜魚類生長,牠們唯有遁入深水或改變遷徙路徑。河裡少了魚群,一向罕見的草蜢等昆蟲忽現蹤影,還多了朝北方遷徙的熊。但最令我們難過的是永久凍土層(permafrost)正在融化:尤其很多房屋均建基凍土之上,而我們對大自然何去何從卻一無所知。


漏油禍不單行 可再生能源須加速發展

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俄羅斯北極圈地區不足一個月內兩度發生漏油事故:6月21日,雅庫特(Yakutia)東北部Argakhtakh村莊一座發電廠,有5噸柴油燃料洩漏至Alazeya河,情況與諾里爾斯漏油事故相若。同一時間,位於雅庫特、被喻為「最冷北極小鎮」的維爾霍揚斯克(Verkhoyansk),6月20日竟錄得38°C高溫,不但遠遠高出往年平均13°C的6月氣溫,更打破塵封百年的北極圈最熱紀錄

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於6月18至22日期間錄得異常高溫,其中維爾霍揚斯克一帶氣溫比平均值高出15°C或以上(深紅色標示)。
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於6月18至22日期間錄得異常高溫,其中維爾霍揚斯克一帶氣溫比平均值高出15°C或以上(深紅色標示)。

現時俄羅斯偏遠地區普遍倚賴化石燃料發電,每年進口並儲存多達30萬噸燃料,同時卻引發巨大潛在漏油風險,其中永久凍土融化導致地質鬆動,令儲油設施結構岌岌可危,因此當局在事發後亡羊補牢,下令詳細檢查高危基建;此外,高昂運輸成本亦耗費大量公帑補貼:有官方研究指出,若以可再生能源局部取代柴油發電,未來10年平均每年可節省16億盧布(約1.79億港元)。

連同氣候危機與森林大火陷入惡性循環,永久凍土加劇融化更可能釋出大量二氧化碳、水銀等有毒物質以至冰封多年的病毒、細菌,加速發展可再生能源不能再拖!你的支持,對壯大綠色和平守護北極的聲音無比重要:一起促請當局加快步伐,停止使用化石燃料,落實去年制定的可再生能源行動綱領,加快於北極地區實踐能源轉型,並以氣候友善的可行方案振興疫後經濟,挽救極地危機!

相關標籤:

化石燃料動物污染人物故事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